【即時頭條】製藥精英回流中國 引行業發展熱潮
2001年的一個周六,十多個海外華人在聖荷西聚會,一邊品嚐精釀啤酒和蒜蓉薯條,一邊交流關於藥用蛋白的心得,分享職業建議。此次聚會由兩個來自武漢的朋友組織,20世紀90年代,還在讀研究生的他們相識於灣區。15年過去了,這個圈子中已有很多人回國開創事業。曾經的非正式社交圈已經發展為一個名叫百華協會(BayHelix)的行業精英組織,成員包括300多名活躍在中國生物製藥市場的高階管理人士。
在中國,這些從海外歸來的人才被稱為“海龜”,他們利用在美國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和流經中國的億萬風險資本,創建或者資助醫療保健初創公司,撮合交易,就是希望中國能推出自己的原創暢銷藥。關注中國市場的風險基金啟明創投(Qiming Venture Partners)的主管合夥人梁穎宇(Nisa Leung)稱:「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展開。」”梁穎宇曾就讀於史丹福和康乃爾大學,過去10年,她牽頭完成了對50多家中國醫療保健公司的投資。據ChinaBio Consulting稱,2015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商業投資總額超過了3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0%。
據艾美仕醫療資訊研究所(IMS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nformatics)稱,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製藥市場,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花在藥品上的支出將達到1900億美元,而去年的預估資料為1150億美元。中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培養本國生命科學領域的佼佼者。製藥和生物科技初創公司不僅可以享受稅收激勵和租金補貼,其產品還可以獲得監管機構的快速審批。總部位於上海的藥明康德(WuXiApptec)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革稱:「我們正處在中國的一個臨界點上。我個人認為今後還有10到20年的快速增長期。」
2000年,李革放棄了總部位於新澤西的製藥公司Pharmacopeia百萬年薪的工作,回國創辦了藥明康德。剛開始,他不得不湊和著請了一家廚房裝置生產商幫他建造實驗室,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具備資質的供應商。現在,他手下有1.1萬名為其他製藥公司做研究並評估臨床資料的科學家。這家公司正在向製藥領域擴張,旗下有一個風險資本部門,投資於美國和中國的初創公司。去年,李革將紐約證交所上市的藥明康德私有化,打算在未來某個時候讓它重新在中國上市。
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製藥公司與美國同行相比享有一定的優勢。梁穎宇稱,在美國,一種藥品的上市可能要耗費40億美元;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更接近5000萬美元。但是,無論在哪個國家,這些公司都面臨重重困難,因為只有一小部分處於研發階段的藥品能夠真正上市。百華協會的主席金克文(Kewen Jin)稱:「我能料想其中的許多藥品都不能成功上市。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特性。但只要有一小部分成功,就足夠了。少數幾個贏家將通吃一切。」
這些競爭者當中包括再鼎醫藥(Zai Lab),這家成立僅兩年的上海公司獲得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啟明創投和其他基金投入的大約1.4億美元資金。再鼎醫藥關注的領域是抗炎療法和腫瘤藥物,創辦人杜瑩(Samantha Du)回國前供職於康涅狄格州的輝瑞公司。杜瑩表示,雖然現在是蓬勃發展的時期,適合創建一家「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醫療保健企業,但中國還需要積累大量科學知識才能和美國競爭。最終,這可能取決於是否還有更多海外精英追隨杜瑩的這條道路。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稱,在2014至2015學年,中國留學生佔美國所有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百華協會的聯合創辦人楊青(Steve Yang)曾在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工作過,現在是藥明康德的營運長。他把這個行業的許多高層流動者比作DNA雙螺旋,他們將在美國研究生院和矽谷搭建的人脈進行組合、再組合,現在以企業家的身份回國。提到這麼多年建立起來的信任時,楊青說:「在中國,我們有句古話,『路遙知馬力』,所以幸好我們從2001年年初就開始行動了。」撰文/Natasha Kha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