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被切開的血管]中國固然「國情不同」,同埋底數極低,outlier
TLDR :有資源又點?
但你睇埋韓國🇰🇷土耳其🇹🇷波蘭🇵🇱,起步同巴西🇧🇷差不多,低過墨西哥🇲🇽,三十年後就拉開幾倍
你睇金豬四/五國,跑出嘅只係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就算罷啦(不過股市幾好的,再一次證明股市同實體經濟係兩回事)
最痛就梗係巴西,主辦世界盃 同奧運,大國堀起,死敵阿根廷🇦🇷又早早自廢武功,但講足三十年都係一句:Brazil is the country of the future and always will be.
墨西哥🇲🇽有啲唔同,早早已經「中等收入」,1990年人均GDP都15000美金。即係點?「即係同香港差不多」
但,正如墨西哥🇲🇽人人都知嘅名句:Poor Mexico, so far from God and so close to the United States!當然就係成也美利堅敗也美利堅
三十年前嘅拉丁美洲,被寄予厚望。你睇墨西哥幾時主辦奧運同世界盃?大把讀者未出世,奧運早過漢城🇰🇷20年,早過北京40年。
呢度巴西🇧🇷墨西哥🇲🇽,已經係比較好(if not 最好)嘅例子。你咩阿根廷🇦🇷 委內端拉 嗰啲更唔好講
點解拉丁美洲,搞到一鑊泡?固然各有原因。但好大關鍵係產業結構。亦都有唔少人聽過嘅「荷蘭病」,資源充足係詛咒,唔係恩賜
況且,「我哋生活在一個高度金融化嘅社會」,你靠出口 咖啡 木頭 黃金 甚麼,必定唔夠啲冰氣房嘅人有錢
三十年前你見中國印度窮到仆街,但過去三十年嘅產業 sophisticated 好多。
你話中國製造再流都好,小米都大把人買(雖然利錢好薄),銷量全球第一。印度🇮🇳製造業再流都好,都有啲第三產業。
哦,「識英文」。但你有冇見歐洲外判啲call centre 去南美?「識講西班牙文葡文」(其實係外判去非洲)
原文你可以睇
https://link.medium.com/IIiFntzGMjb
或者,睇我Patreon 聽日略講下,其實我係唔鍾意寫太多股票的。
當然,堅持「GDP唔代表乜嘅」(*),歡迎你去阿富汗🇦🇫或者索馬里。聽我啲推友講話好過香港🇭🇰
最緊要對自己誠實嘛。但現實係當年墨西哥🇲🇽人圴GDP係中國10倍,而家好快就中國過頭。十九幾億人喎。
(*)不過,台灣GDP 人均GDP 高過韓國🇰🇷日本🇯🇵(PPP basis 啦,in 人話「計及物價」)呢件事依然係十分mind blowing 。留意我地唔係講澳門🇲🇴盧森堡 🇱🇺摩納哥🇲🇨之類喎。
你話「平均冇意思 一人一粒睪丸」(識少少嘅人最鍾意講),台灣首富郭台銘(其實唔係)whoever 拉高,多餘。難道韓國🇰🇷三星李xx(其實都唔係)就唔係拉高?台灣貧富不均嚴重高過韓國好多?唔覺喎
真正關鍵係產業結構。
至於香港🇭🇰?「我係你就出少句聲」,個撚個學生用iPhone 文員仔用Hermes 一年去幾次日本 拍拖食米芝蓮。不知幾咁有錢。你可以去台灣日本🇯🇵韓國🇰🇷睇下。東京首爾台北都冇得比、何況台東四國濟州?
牛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
Patreon.com/ivanliresearch
basis意思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basis意思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愛國宣誓誓詞正式出土】
今天香港打哂開口牌向宣誓法埋手,有份上年先剛剛出土既英國解密檔案【註一】,原來收埋咗份英方諗住畀中方參考嘅宣誓誓詞初稿,內容真係估你唔到咁愛國。
事緣英方當時1993年以宣誓作為「直通車」的過渡條件,當時港英政府為咗氹中方「落搭」,所以誓詞內要寫到相當迎合中方「愛國」(patriotic) 既抽象訴求,但就引來英國駐華大使館政務參贊 Nigel Cox在檔案中批評,大家可以欣賞下佢對誓詞嘅精僻點評:
誓詞:「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英方內部點評:「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呢句係「多舊魚」,只係純粹修辭,無國際法基礎 (It sounds like pure rhetoric, with no basis in international law)。
誓詞:「抑制.......削弱一國兩制原則及政策的活動」
英方內部點評:所謂「削弱」一國兩制的原則及政策嘅意思都幾為空泛(vague)和彈性(elastic),因為幾乎西方生活方式嘅每個方面都可以被形容係對任何中國社會主義既挑戰。(Almost any aspect of the Western way of life can be said to represent a challenge ("peaceful evolution") to whatever is currently called socialism in China)
“誓詞內容只偏重中國政府”
英方內部點評:港英草擬誓詞時自我審查,竟冇提到中英聯合聲明,誓詞應該要提及香港核心價值如自主、法治同埋香港本地法律等等。
今日開始話香港核心價值民主自由之前加「愛國」一詞【註二】,唔知遲啲宣誓修例會唔會抄足港英呢「純粹修辭作用」嘅內容呢?這篇「最愛國誓詞」最終當然冇被采納,成為一份徒具「削足適履」意義既歷史文件,其實無論誓詞如何,最後都可以DQ你。
--
參考資料
【註一】1993 FCO 40/3953 Future of Hong Kong: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 arrangement
【註二】香港電台:本港社會崇尚民主自由核心價值前要加上愛國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60387-20201117.htm
🕵️♀️ 月捐民間研究工作多多支持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ollow Us:
🎧Podcast: https://apple.co/3ly0yf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berresearch/
🖨 TG: t.me/liberinf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LiberResearch
🎥Youtube: https://bit.ly/2WOIKTk
🧠研究義工報名申請表 https://bit.ly/2SbbyT3
basis意思 在 [線性代數] 第6-3 單元: Basis and Dimension 1/2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
basis意思 在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 #憑什麼英文怎麼說? 看似乎 ... 的推薦與評價
On what basis?! ground/ basis 各自意思很多、詞性用法很多,在這時候是理由、根據、基礎的意思。注意grounds 用複數、basis 用單數,句子可單獨使用。 來個例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