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盤後〉9月魔咒難逃!道瓊迎來2011年來最慘9月
美股本月終究沒能逃脫「9 月魔咒」下跌的宿命,週四 (30 日) 四大指數集體淪陷,工業、必需消費品和金融板塊領跌,道瓊收黑近 550 點,標普下跌逾 1%,台積電和聯電 ADR 逆勢收高。
本月受到聯準會 (Fed) 即將縮減購債 (Taper)、經濟增長放緩擔憂、通膨升溫、供應鏈瓶頸、全球能源緊縮、恒大危機與中國監管風險等多項因素影響,道瓊月度跌幅達 4.3%、標普跌幅則達 4.8%,兩大指數雙雙迎來自 2011 年來最慘的 9 月份表現。
《股票交易者年鑑》(Stock Trader's Almanac) 顯示,9 月份歷來是跌幅最大的月份,平均跌幅為 0.4%,通常 9 月中旬後的拋售力道將會提升。
政經消息方面,美國政府停擺進入倒數計時,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週四 (30 日) 如火如荼地表決通過臨時開支法案,以免於斷炊關門,目前臨時開支法案已移交給美國總統拜登簽署。
化解一場可能的危機後,另一場危機即將來臨,國會仍需要在 10 月 18 日之前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避免美國首度債務違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週四呼籲國會永久廢除債務上限。
聯準會主席鮑爾週四表示,目前高通膨可能會在明年回落,不會阻止聯準會達充分就業的目標。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2.33 億例,死亡數突破 478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4343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69.6 萬。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373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2139 萬例。
週四 (30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546.8 點,或 1.59%,收 33,843.92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63.86 點,或 0.44%,收 14,448.58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51.92 點,或 1.19%,收 4,307.54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5.74 點,或 0.18%,收 3,258.09 點。
標普 11 大板塊陷入血海。(圖片:finviz)
標普 11 大板塊陷入血海。(圖片:finviz)
焦點個股
十年期美債殖利率再度波動,科技五大天王承壓。蘋果 (AAPL-US) 跌 0.93%;臉書 (FB-US) 跌 0.065%;Alphabet (GOOGL-US) 跌 0.50%;亞馬遜 (AMZN-US) 跌 0.49%;微軟 (MSFT-US) 跌 0.73%。
道瓊成分股盡墨,僅 Salesforce、默克收紅。沃爾格林聯合博姿 (WBA-US) 下跌 3.41%;3M (MMM-US) 下跌 3.02%;開拓重工 (CAT-US) 下跌 2.98%;家得寶 (HD-US) 下跌 2.57%。
費半成分股漲跌互見。英特爾 (INTC-US) 跌 0.39%;AMD (AMD-US) 上漲 2.54%;應用材料 (AMAT-US) 漲 0.36%;美光 (MU-US) 跌 0.78%;高通 (QCOM-US) 跌 0.23%;NVIDIA (NVDA-US) 漲 0.97%。
台股 ADR 僅中華電信獨弱。台積電 ADR (TSM-US) 上漲 0.03%;日月光 ADR (ASX-US) 上漲 1.55%;聯電 ADR (UMC-US) 漲 0.97%;中華電信 ADR (CHT-US) 下跌 2.07%。
企業新聞
蘋果 (AAPL-US) 下跌 0.93% 至每股 141.50 美元。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週四將 2021 年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估下調至 14.1 億部,預估蘋果 iPhone 受晶片荒的影響較三星、OPPO、小米等競爭對手要來的小。
Lordstown Motors (RIDE-US) 大漲 8.42% 至每股 7.98 美元。外媒週四報導,鴻海美國電動車工廠將購買美國電動卡車新創公司 Lordstown Motors 的廠房。
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 (SPCE-US) 暴漲 12.15% 至每股 25.30 美元。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FAA) 已結束對維珍銀河 7 月發射事故的調查,後者已獲准恢復太空旅行業務。
埃克森美孚 (XOM-US) 下跌 1.77% 至每股 58.82 美元。埃克森美孚宣布,由於創紀錄的全球天然氣價格,使其第三季獲利將增加約 7 億美元。
經濟數據
美國 Q2 GDP 季增年率終值報 6.7%,預期 6.7%,前值 6.6%
美國上週 (9/25) 初領失業金報 36.2 萬人,預期 33 萬人,前值 35.1 萬人
美國上週 (9/18) 續領失業金報 280.2 萬人,預期 279 萬人,前值自 284.5 萬人下修至 282 萬人
美國 9 月芝加哥 PMI 報 64.7,預期 65.2,前值 66.8
華爾街分析
Charles Schwab 首席投資策略師 Liz Ann Sonders 表示,市場迅速波動歸因於投資人一連串的擔憂,包括變種病毒、債務上限、好壞參半的經濟數據、貨幣政策不確定性,以及通膨問題。
瑞銀 (UBS) 私人財富管理執行董事 Tom Mantione 表示:「市場並沒有忘記『攀爬憂慮之牆 (climbing the wall of worry) 』那句名言,對中國監管、全球新冠疫情、美國債務上限和增稅的擔憂,都為投資人帶來壓力,但重要的是,投資人要瞭解哪些問題可能導致結構性變化,哪些能成為投資者利用的短期波動。」
美國投顧機構 LPL Financial 首席市場策略師 Ryan Detrick 認為,標普連續 317 個交易日高於 200 日 (200MA) 移動均線,這是一個世紀以來所罕見的現象,隨時可能會出現 5% 至 7% 的修正。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32704?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9-30(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風險事故會影響風險因素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長建是理想收息及平穩增長股】
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
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
股票代號:1038
市盈率:16倍
股息率:5%
每股盈利:$2.91
市值:$1200億
業務類別:基建
集團主席:李澤鉅
主要股東: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0001) (71.9%)
5年業績
年度:2016/2017/2018/2019/2020
收益(億):53.2/60.2/71.5/67.3/71.8
攤佔合資企業之營業額(億):220/256/308/294/312
盈利(億):96.4/103/104/105/73.2
每股盈利:3.82/4.07/4.14/4.17/2.91
每股股息:2.26/2.38/2.43/2.46/2.47
ROE:9.68/10.3/9.95/9.60/6.56
--企業簡介--
長江基建(長建)是香港具規模及多元化的上市基建公司,並在國際基建業穩據重要地位。核心業務包括:能源基建、交通基建、水處理基建、廢物管理、轉廢為能、屋宇服務基建及基建有關業務。
長建的營運範圍遍及香港、中國內地、英國、歐洲大陸、澳洲、新西蘭及加拿大。
--企業發展--
【圖1】--長建業務簡介
長建持有近四成的電能實業(0006)權益,而電能於2014年1月分拆港燈(2638)獨立上市,為長江基建帶來約190億元的一次性特殊收益,因此2014年的盈利會被拉高,同時亦令長建持有大量現金。此舉變相令長建減持香港的業務,定位更國際化。
長建最初成立時只為一家專注大中華業務的公司,在香港及內地從事水泥生產、電廠及收費道路業務。
其後業務不斷擴張至其他範疇及地區,現時可說是具領導地位的環球基建企業之一,擁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包括電力、燃氣、原油輸送、水務、交通、基建材料、廢物管理及屋宇服務基建業務;項目遍布香港、中國內地、英國、歐洲大陸、澳洲、新西蘭及加拿大。
當中不少項目均透過收購去發展,現時的海外業務表現理想,當中以英國業務的溢利貢獻佔比最大,約佔總溢利逾半。
近年長建進行三項重大收購,包括當時澳洲最大多元化公用事業上市公司DUET、加拿大最大熱水爐及相關設備租賃公司Reliance Home Comfort,以及德國的輔助計量、水與暖氣能源發單服務供應商ista。收購完成後,長建業務開始拓展至屋宇服務基建範疇。
收購模式可說是長建的發展方向,長建由 2010年起計,已花費合共三、 四百億於多個收購項目,其中近二百億是透過股權及發行永續債券融資。 而長建的現金在分拆港燈後十分充裕,這對於企業發展是甚為有利的。
而2017年亦標誌長江基建收購新里程,這年進行三項重大收購,涉資約港幣560億元。有關收購不但令長江基建的業務更多元化,並進一步擴大集團業務版圖與收入基礎。
--以收購合營擴展--
【圖2】--長建的收購歷程
從過往的收益及聯營公司計入的營業額中,可見長建能保持快速增長,表現理想,這是攤佔多間合資企業之營業額壯大的成果,相信當中利用了合作與收購,令企業快速發展。
可見長建利用合營企業帶來主要的增長動力,雖然會計數字沒有反映股權較少的聯營公司,但合作、入股已成為其增長模式,而當中除以不同形式的合作外,就是用了各種收購的方法以壯大長建,令其快速增長。
雖然長建業務涉及多個範疇,但由於不少都與公共事業有關,故往往在收購後都能產生持續穩定的現金流,而對於甚有經驗的長建來說,要推算將來的現金流、當中的風險,以及估算當中的價值,並不是困難事,故往往收購後都有不錯回報。
而長建的盈利亦能保持快速上升,2014年因分拆港燈而有特殊收益,令該年的盈利數字較大。從整體看,盈利數字反映長建的發展情況理想。
--擴張中風險平衡--
憑過往長建二十多年來的平穩發展,以及擴至不同範疇,足見此企業及當中的團隊有一定質素,在風險與發展間取得平衡,就算在金融海嘯期間,盈利亦保持穩定,沒有大幅下跌。
在將來的發展中,雖然收購不是分析公司的全部,但收購業務仍會是發展方向,故對長期發展總有影響。但投資者難以得知將來收購的項目,因此只能對管理層信賴。
管理層表示長建將採用三個重點策略:(1)持續發掘收購機遇;(2)促進現有業務及新收購業務的內部增長;(3) 鞏固雄厚資本實力,以投放資源予內部增長及對外收購。
股本回報率(ROE)方面,大致處於10%水平,以公共及基建類別來說是合理的回報率,而再投資的回報率更不差,企業有一定的價值。股息方面,二十多年來保持上升,股息的回報相當理想,反映企業的價值保持上升,以及不斷創造增長的現金流。
但大家要留意,長建一直以收購已發展國家(如歐洲、澳洲、加拿大)之民生相關企業為主,而近年西方國家都不太希望將一些民生和較敏感事業交給中資公司營運,故收購將會變得困難,有機會令增長力打折扣。
【圖3】--長建多年股息圖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長建是不錯的企業,有一定規模,資產亦有一定質素,並擁有相當充足的現金,而過往的發展亦很理想,能平穩發展及再投資的回報亦不算差,而開拓新業務亦能平衡當中的風險回報,整體有相當的質素。不過,規模大,國家保護資產,都令這企業增長力有所減弱。
雖然長建有英國業務,脫歐因素難免對其造成影響,但由於長建本身仍有其他國家的資產,故影響算是中等,未算全面影響。
由於長建有不少歐洲資產,因此歐洲經濟較一般,加上疫情因素,都會令這股業務表現未必好強,但相信最壞時期已過。
因此,往後將會慢慢好轉,有平穩增長能力,以及不差股息。
另外,由於企業已有一定規模,加上作風穩健,故發展的速度不會太快,但平穩增長則無問題,手持的現金相信會逐漸收購其他海外業務,前景仍在,現價在合理區的中間。
若然是追求較平穩回報的投資者,相信此股是適合的選擇,過往無論在股價與股息增值方面都是不錯,股息不差,投資者宜著眼於較長線的股價及往後股息。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風險事故會影響風險因素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精準「假設」,鎖定目標不失焦
PDCA系統運轉的越快,就能夠越早抵達設定的目標。實踐假設,並反覆檢視,調整,用開車來形容的話就好比「風險駕駛」藉由精確度極高的假設避免重大事故,同時把油門踩到底。使用這套方法,自然可以盡速抵達目標。
換句話說,若你想讓PDCA系統快速運轉,就非得提升假設的精確度不可。而這個假設的一精確度,全都建立在「因數分解」上。具體來說,就是要逐一列出構成「目標」和「現況」的因素。說到「因數分解」,文組出身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排斥,但原則上其概念和「邏輯樹狀圖」大致相同。
假設,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上司」,那麼你該做的並不是立刻尋求「如何成為完美上司」的解決方案,而該先運用因數分解試著分析「什麼樣的上司算完美?」。例如,以我個人一|的解析,「完美上司」大致具備「個人魅力」和「商務魅力」兩大特質。
針對「商務魅力」,還能再細分為「領導能力」,「人脈」,「個人能力」,「應對能力」或「遠見」等元素。於是,你就會找出「要擁有領導能力需要做什麼?」,「想拓展人脈該怎麼辦?」等問題。」
「有關於財富與時間的話題。將會拆解成以下三個條目進一步探討:
1、投資財富與時間
2、浪費財富與時間
3、消費財富與時間
這三項的文字內容看似相近,但三者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天差地遠。接下來,我想試著向各位解釋這些條目有哪些具體差異。
首先是條目一,之所以使用「投資」這個詞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時間和財富經「過運用以後,報酬率提升的可能性非常高。
相反地,自己耗費掉的財富或時間很有可能會讓報酬率下降的情況,就屬於第二項的「浪費」。至於「消費」,則是介於投資與浪費之間的中立地帶。
就金錢的角度看來,人們在買了什麼東西之後,經常會根據個人判斷衡量「損益」「得失」。這點對於時間也一樣,例如看完電影之後人們常會以「白費時間」,「浪費」,又或者是一「這段時間真是愉快」,「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等話語,給予這部電影評價。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懂得衡量風險和報酬率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一旦在這個習慣當中過度聚焦於「錢」,一定就會有人出現排斥反應。
但如果把焦點放在「時間」上,討論就能順其自然地進行下去。正如同我不斷在提醒各位的一樣,時間和財富對於我們而言,是種雙向持續交換且活躍於人生舞台上的重要資本,因此還是得妥善權衡兩者的平衡才是。
「這樣好像死要錢的人,總覺得很討厭。」「滿腦子都在想錢,真的很無趣。」
我知道很多人會被這種負面情緒束縛,結果始終不願意面對財富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過是漫畫或動畫裡出現的「有錢人」形象,被誇大渲染後植入在世人腦海裡的刻板印象,何況真正死要錢之人的骯髒撈錢手段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這種人由於不會受到身邊的人信賴,縱使再富有也難以長久維持。」
「將個人資產分成以上三類之後,接著就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妥善管理。順帶一提,理財規劃人員在替客戶制定理財計畫時常常使用這套方法,它又被稱作「替財富上色的程序」。接下來,我也來說明什麼是「時間投資組合」吧。
時間投資組合,會依照睡眠,工作,自我啟發等時間區塊,反省自己一天或一週以來的時間規劃。
有趣的是,藉由改變時間投資組合的構造,就能夠增加/減少資產,或是提升/降低個人在一各方面的表現。
比方說,把睡眠時間歸零增加工作時間,這麼一來收入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增加。然而,熬夜導致隔天專注力顯著下降的結果,可以想見工作效率將大幅下滑,從中長期來看甚至會造成健康狀況的惡化,產生負面影響。
睡眠,堪稱是財富投資組合當中的「流動性資金」或「保障資金」,一旦把這類資金歸零,全數挪用為獲利資金進行投資,雖然也許可以在段時間內獲得極高的報酬率。然而,就如同金融「市場不振之際,投資人就得背負極高風險一般,一旦過度壓縮睡眠時間,身體狀況就會變得很不健全,稍有不慎就可能賠掉健康。」
「運用複利的優點在於「時間越久效益越高」,許多懂賺錢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腳踏實地存錢,並自人生早期就積極運用複利的效果。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運用複利的優勢。當一筆龐大資金一到手,你該做的不是把它花掉,而是投入複利運用,這才是替自己的未來增加儲蓄的捷徑。
這套運用複利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複利運用的基礎概念是「資本越多,利益越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說是「運用時間越長,複利的成效越高」也沒錯。就這個層面而言,財富與時間密不可分,兩者應該放在一起思考。
畢竟盡早積極投資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識,技術,信用(品牌)等,將直接影響工作或財富人力資本,它必定能替自己帶來壓倒性的優勢。若「以複利來思考人生」,便知道即使是二十多歲一剛開始賺錢也不該停下腳步,持續投入大量時間,累積人力資本,接著再運用累積起來的人力資「本創造更多人力資本-這就是運用複利的模範。」
「一般人總覺得「有錢人都是鐵公雞」。以我用私人銀行經理人,創業者身分和許多有錢人來往的經驗而言,我重新體會到這類評價與大眾媒體營造的刻板印象非常類似。
現實中的有錢人,其實多具有強烈的互利互惠精神。這群人不但懂得照顧別人,也非常熱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是有錢的人,具備的奉獻精神就越多,這就是我對富裕階層最深刻且直接的印象。
正因為這群人平時都以互利互惠的態度對待身邊所有人,內心抱持「此恩必報」想法者當然也與日俱增,因此碰上能夠把自己從商業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好人,或是得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機一會等「好事」自然會降臨。
對有錢人而言,這一切也許可以用「不過是運氣好罷了」就輕易交代過去,但以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能夠招來好運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施予別人的恩情,最終全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若忠於實踐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概念,目光難免會離不開帳面上的數字,但我總認為真要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心理層面的因素也會成為重要的原動力來源。
我個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直以來,我總是非常珍惜和各界人士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我與過去遇見的所有人,長年以來幾乎都維持著良好的互動。例如前些日子,高中時期在補一智班認識的朋友才剛來找我商量專業執照的問題;小時候住在同社區的好友,如今也跟我建立起探討商務的夥伴關係。這種話由自己來說可能有點奇怪,不過正是多虧有這麼多人的照顧,才能成就現在的我。
這點在商務方面也一樣,創業第二年,由於公司正式上了軌道,那段期間我們真的非常需要資金周轉。那時恰好出現幾位願意給我們遠高於當時公司實質能力評價的天使投資人,挹注合計1億日圓(約二千八百萬台幣)的投資金額。
當時公司每個月能否達到百萬業績都很難說,然而那五位投資人連財務報表都沒看,只對我一說了一句:「既然是富田,應該不會有問題吧。」就答應調集資金交由公司運用。」
「打造「個人品牌」,能變現又有好感度
「只要把工作交給這個人,保證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若他人以這樣的眼光看你,這就是你信用的基礎。
包括公司支付薪水這件事,大致上也可以視為公司對於該員工能力的信任。向銀行借貸的時候也一樣。正如同信用貸款一詞所示,金融機構會判斷「此人賺錢的能力大概有多少」,進而出借貸款給請者。
換句話說,在強化能力的同時累積個人信用,不僅能保障工作,還可以向銀行周轉資金。這種正向循環就有助於替自己建構賺錢的能力。
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信用,實際上是可以兌換成現金的。也許有些人會對「把情感方面的交流換算成金錢」感到反感,但若換個說法把信用視為「個人品牌」,你應該就」比較能接受了吧。
如果「我們公司是東大畢業生佔總員工數兩成,擁有許多優秀人才的企業」這點,是企業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那就表示型塑企業品牌的每一名東大畢業生,也同樣具備獨自的品牌。而品牌的價值,取決於每個人一路奮鬥過來的軌跡,也就是各自的背景。就以上的例子而言,「東大畢「業」正是構成個人品牌的背景之一。
正是你至今一路奮鬥過來遇見的人們,給予自己的評價逐漸累積而形成了「信用」(品牌)。大學同班同學或從前在職場上共事的所有人,他們如何評價你,如何向別人介紹你,在一切都可透過社群網站視覺化的當今社會之中,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雖說沒有必要過度刻意「接近或顧慮到其他人,但和周圍建立良好關係,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仍顯得相當重要。即便是一從這樣的層面來看,人的信用依然取決於過往的經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183
風險事故會影響風險因素 在 6-2 影響嬰幼兒事故風險的因素-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請開啟下方CC字幕才會有字幕喔!※本影片是由輔仁大學磨課師「兒在我心」系列課程授權歡迎有興趣的人可至下方開課連結,有更多課程可學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