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過水痘疫苗,就不會得水痘了嗎?】
8歲多的小男孩👦因為身上長了紅疹來就醫,詢問之下這些疹子不只會癢,而且還長得全身都是,從頭頸部開始一直到背部、四肢都有,由於這些疹子的特殊表現,阿包醫生確認為是水痘感染。
🙎♀️媽媽不禁驚訝的詢問:「他一歲有打過水痘疫苗耶,不是就不會長了嗎?」
👨⚕我回答:「接種水痘疫苗雖然可以降低感染機率,但仍無法百分百避免感染喔!接種後仍可能罹患水痘,而且也具有很強的傳染力。」藉此機會阿包醫生就來跟大家談談水痘的症狀與預防。
🎯 #接種後竟然還會再得?
水痘的致病原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透過飛沫、空氣、接觸傳染,症狀包括全身紅疹、水泡、搔癢、發燒和疲倦,嚴重者會併發皮膚感染、肺炎、腦炎甚至死亡 。
它是一種傳染力非常強的疾病,在疫苗還沒普遍施打之前,家中只要有一位孩子得病,其他兄弟姊妹也會被傳染。好在從2004年起實施公費水痘疫苗後,多數的孩子在出生滿12個月就施打疫苗,罹病率也逐年下降。
說到這裡,爸媽一定想說已經接種後不是就可以預防了嗎?答案是接種疫苗雖可提升防護力,但保護力大約8成,並不是百分之百。接種後仍可能在國小、國中甚至高中階段受到感染,尤其在冬天和早春時更容易釀成流行。
🎯 #施打一劑不足該怎麼辦?
為了提供兒童保護力,目前水痘疫苗相關施打時程如下:
1⃣孩子出生滿12個月時可施打一劑公費疫苗,為了加強防護力可於4~6歲時接種第2劑。
2⃣13歲以上沒有接種過疫苗也不曾得過水痘者可考慮自費接種2劑,兩劑間隔時間須隔4~8週。
若是孩子超過6歲,未滿13歲也可自費接種第二劑水痘疫苗 。
🎯 #不小心得到水痘該怎麼辦?
當孩子得到水痘後可在家自行隔離; 若出現水痘症狀請配戴口罩並穿著長袖衣物儘速就醫,就醫時醫生會視病症表現,給予症狀緩解藥物、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等水泡都乾掉以後就可以解除隔離,同時症狀也會緩解並痊癒。不過在家隔離這段期間要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照顧者和孩子都要加強洗手👋才能減少病毒散播。
🎯 #COVID-19疫情期間接種注意事項
疫情期間,為了避免群聚與感染病毒機會,不少爸媽也降低帶孩子出門的頻率,不過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喔!施打時程最晚不要延遲超過2個月,才能在最佳時機接種並擁有良好防護力。
施打疫苗時建議以自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為主,避免移動距離過長,施打時先進行預約,並挑選相對人少的時段,外出時也須戴好口罩😷,戴不住口罩的嬰幼兒可以戴上防護罩加強保護力。
🎯 #小叮嚀
水痘傳染力極強,可以說一人得到,全家也有極高機率會被傳染,一旦感染就須在家自行隔離,不只爸媽心累,孩子也不舒服,因此透過疫苗接種可以加強保護力,並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
#MSD公益衛教夥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付濕疹是一場持久戰。每個患者都試盡不同方法:中醫、西醫、偏方,無所不用其極。23歲的李健彰(Harrison)用了十年時間,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擊退身上近九成的濕疹。數年前仍未夠20歲的他,既開網站,又寫書分享經驗,去年底更與同學開辦社企,希望幫助更多同路人走出困境。 自六歲起,Harris...
藥物疹的表現包括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編輯已經下指導棋,規定這個月我都只能推薦自己的書,但乖乖聽話向來不是我的本性。
我很喜歡追著時事閱讀,因為書裡書外對照下,讀起來總是特別有感。這次我要推薦的是「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作者是美國流行病學家,本身歷經瘧疾、愛滋病、 茲卡病毒,流感、SARS爆發,他直指未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肯定比戰爭來得高。因為全球化已經讓地球變成一日生活圈,在中國出現的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時內散播到全世界。再加上養殖科技讓動物可快速且超乎自然的繁殖,成了病毒快速繁殖突變的溫床。但人類對傳染病投入的關注與資金遠低於國防,不管是呼吸器、加護病房、醫療人員皆處於「剛剛好」夠用的緊繃狀態,根本禁不起傳染病的肆虐。再加上美國的製造業均轉移到中國、印度,一旦當地有疫情影響產業運作,美國更可能面臨缺口罩藥物的窘境。
作者寫作當時也預言,SARS相關的上呼吸道病毒勢必捲土重來,且爆發點最有可能在菜市場,且不能排除是人造病毒。他甚至以「上海流感」爆發模擬未來全球大流行的慘況,和現實相似的程度讓我驚訝不已,心裡也暗想這本書在中國應該是禁書。
整本書都相當精彩,淺顯好讀,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疫苗是箭袋裡最鋒利的劍」這章。
🥸對抗病毒 疫苗是箭袋裡最鋒利的劍
首先,作者回顧史上第一個天花疫苗,從簡納在 1796年發現牛痘,中間靠著華盛頓將軍的催打令、美國總統的背書,大法官決定,強制天花接種對公共衛生的好處,超越了個人能主張的自主權。當然中間也有反對聲浪,畢竟疫苗接種是全新的技術,也曾被一些人視為騙術。過了兩百年,1980年世衛組織終於正式宣佈撲滅天花。而這一場勝戰也讓學術單位、藥廠積極開發各種疫苗、推動就學前一系列接種疫苗的習慣,讓人類順利的降低狂犬病、德國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小兒麻痹等病例數。
疫苗的成功挽救了許多生命,也被譽為醫學最重要的發明,帶領人類戰勝病毒。而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不外乎發明小兒麻痹疫苗的沙克,他放棄疫苗的專利權,將這個成果歸功於全體民眾。「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沙克這樣比喻。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的疫苗都如此有效。每年都要重複施打的流感疫苗就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作者在書中針對此點說明,因流感病毒變異能力強,公衛官員只能根據專業預測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因此效力往往只有30% ~60%。但面對像是「去年打過還不是生病,不如不打」的說法,作者仍呼籲,這一針絕對值得。因爲即使無法保證不會染疫,疫苗仍可降低重症機會和傳染力,絕對好過完全沒有保護力。
尤其在變異的過程中,疫苗的效果本來就會降低,越會變種的病毒,人類往往就只能追著病毒跑,加緊腳步再研發新的疫苗。肆虐全球超過一年的covid19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這也讓我想到前陣子院內感染頻傳,先生的同事即使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仍在大規模篩檢中呈陽性。但他病毒量很低,沒有傳給任何人,本身也毫無症狀。
這就是所謂群體免疫,是一場和病毒賽跑的團隊戰。當疫苗覆蓋率提高,病毒越來越傳不出去,一旦感染人數少,病毒就不會有機會在大量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突變。這就好像大家一起蓋房子,每個人迅速扛起手邊的材料,才能在更大的暴風雨來之前讓每個人獲得保護。打疫苗本就是一個愛人愛己,互助的表現啊!
不過這種群體免疫的效益也讓部分的人自私地認為,那就靠其他人產生抗體就好,自己何苦承擔施打疫苗的副作用和風險呢?當然現在的社會,不可能釋憲要求全民施打,但假設大家都保持這樣的心態,房子不就永遠蓋不起來,人類是不是終究會被病毒擊垮呢?
🥸面對陰謀論、謠言 我選擇相信科學證據、已知的風險
另外,在此章節作者也清楚解釋疫苗開發過程,包括臨床試驗的分期和雙盲、單盲的意義,我非常推薦大家一看。因為如此一來就不會被惡意的資訊誤導,好比最近就有政客指責陳建仁既然是施打安慰劑,當初又怎能為國產疫苗掛保證呢?甚至連有醫療背景的市長也以「打安慰劑當然可以保證安全 」的曖昧說詞來打擊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任度。
任何受試者在解盲前,本來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打的是疫苗還是安慰劑,但這不就是相信這個新產品,才願意接受試驗嗎?
而當本土疫情爆發時,基於醫學倫理,藥廠本來就該讓打安慰劑的族群了解自身目前無保護力,開放他們後續追加疫苗獲得保護力。媒體或政治人物何苦為了流量與政治考量,扭曲臨床實驗的流程,為了帶風向而給民眾錯誤的觀念?
再來就是,關於疫苗的陰謀論從古至今都不會少,書中提到麻疹曾被指控會造成自閉症,但最終被揭露指控不實,數據造假。但這樣的錯誤資訊已經讓上萬人枉死於麻疹,也讓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定施打疫苗會影響兒童發展,影響後續施打意願。而最近也有許多謠言指出施打covid-19疫苗會導致不孕、癌症。
這些散播謠言的人實在非常可惡,我也無法理解其目的為何,到底有什麼好處。不過我倒是能同理相信謠言而害怕施打疫苗的民眾,因為不管是自閉、不孕或癌症,這些疾病根本很難預防,有些也沒有確切原因,民眾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狀況時,往往寧可信其有。
坦白說,醫師當然無法保證未來一定不得癌症、兒孫滿堂,但不打疫苗現階段就是存在染疫的風險,我只能堅定的告訴你,放寬心!把握現在有的資訊,選擇相信科學證據和期刊。我也推薦報導者一系列針對疫情和疫苗的報導和podcast,客觀中立的分析,應該能讓你在混亂的資訊中,吃下一顆定心丸。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又想省運費,或是單純覺得我文筆還算可以想聽聽這個婦產科醫師想傳達什麼知識,破解哪些迷思。
🥰🥰我的新書「無框身體」正在各大平台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a8XLK
誠 品:https://reurl.cc/3am3yM
金石堂:https://reurl.cc/MADX24
讀 冊:https://reurl.cc/VEeRmY
MOMO:https://reurl.cc/noXZX6
酒精是最致命的敵人?還是最溫柔的敵人?😜
藥物疹的表現包括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進入四季節氣中的「芒種」以後,代表著夏天真的來了!這段時間因為高溫潮濕,特別容易汗流浹背,而感到鬱悶、易怒。此時建議採清淡飲食,並補足水分及充分運動與休息,以緩解及幫助心緒能維持穩定狀態
夏天肯定是四季中流汗最多的時節,人之所以會流汗,主要目的就是藉由流汗蒸發水分順勢帶走熱能,幫助人體在活動過程中,不會因為體溫過高而影響身體機能運作,同時也是排出體內老廢物質的代謝管道之一
雖適度流汗可維持健康,但又濕又黏確實很不好受,進而讓人容易想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避暑,並大量食用凍飲、冰品等寒涼食物,以使體溫驟降,體內的自然調節功能便受到干擾,蓄積濕氣,而出現中暑情況,流汗變少且黏稠,汗水也容易發出明顯異味
鮮少流汗的人,常會因代謝力不佳,而頭昏眼花、疲倦無力;女性則在經期等婦科困擾上,產生明顯的不適症狀,且肥胖及慢性疲勞情況也會接踵而來。若有上述症狀,應積極喚醒汗腺的作用正常化,例如一天運動3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三天,以回復排汗之能力
但是過猶不及都不好,有的人是出汗過量,實際出汗量多於當下環境溫度、運動及壓力程度的預期出汗量,又稱為「多汗症」。過度流汗可能會出現頭暈、胸痛、噁心,甚至出現虛脫症狀。而多汗症可能是受到遺傳、疾病、肥胖等因素影響,此情況若已嚴重影響身理機能時,建議應赴醫院之胸腔科,進行相關檢驗或治療
既然知道天氣熱而流汗是理所當然,且適度發汗才能有益健康。那麼,以下「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我們繼續一起來認識吧!
❶促進消化助好眠
流汗可加快身體代謝能力,並有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進而減少便秘困擾。若流汗不足,神經系統會受到不良影響,連帶導致睡眠品質不良
❷血壓平穩不飆升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透過運動而出汗,可有助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以增加血管壁彈性,而達到降低血壓的好處
❸膚況穩定增防禦
外分泌腺分泌的汗液中所含的蛋白質,具有去除老舊角質細胞和抗菌的防禦能力,且能維持毛孔免於蓄積過多藏污納垢,有利疏通堵塞毛孔的老廢物質,以減少粉刺與痘痘生成。通常不出汗的人,皮膚代謝力較為緩慢,反而易提高毛孔阻塞及降低角質代謝力
❹提升專注記憶佳
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市203學區,曾針對2萬名區內中學生進行一項長期教育實驗,以證明學生在養成運動並流汗的生活習慣後,可有助產生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原因在人體在出汗當下,身體的細胞處於旺盛狀態,特別是記憶力與專注力的表現,皆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❺免疫活化保健康
想要避免感冒,靠著流汗提高身體免疫力會是很好的方法。因為人體能夠藉由流汗時的汗液來抵抗病毒、細菌和真菌,以及排出血液內部多餘的廢物。若是能長期保持運動習慣,協助讓身體適度流汗,即能增強免疫力,染上感冒的可能性自然就會降低。而每天運動30~45分鐘,便可達到身體出汗的狀態,長期下來自體免疫力也就能隨之持續增強
#出汗點警示
據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兼任中醫師周宗翰曾指出,不同部位出汗可能代表著體內發出的警訊
🔸頭部:常見與胃腸之消化系統相關,像是出現在暴飲暴食後消化不良或發炎的反應。屬於新陳代謝、消化系統與免疫力下降的表現
🔸額頭:常與失眠或高血壓的現象相關,可留意是否有甲狀腺分泌異常的狀況,情況顯著時,建議就醫檢驗
🔸鼻子:與肺氣不足或免疫力較低相關,建議進行呼吸訓練與運動習慣養成,以提升自體免疫能力
🔸頸部:可能與內分泌失調現象相關,若有顯著不適,建議至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胸口:常與用腦過度有關,會出現精神倦怠、食慾不振、多夢淺眠等狀況,或是因氧氣運輸不順,使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
🔸背部:可能是身體極度疲勞的警訊,日常應維持規律作息
🔸手心、腳心:與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有關,會在手心腳心冒汗
#流汗停看聽
⚠️當腦部溫度過高,會導致調節出汗的中樞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使得身體停止排汗,進而造成體溫持續上升而產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即為常見的中暑現象
⚠️汗斑,並非流汗時造成的,而是流汗之後身體潮濕悶熱,此時提供黴菌很好的生長環境。若無妥善清潔,易讓黴菌在皮膚上生根茁壯,皮膚可能產生白色、紅色或黑色的汗斑。而汗斑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外用或口服的抗黴菌藥物的治療方式為主
⚠️流汗後的清潔很重要,最好能立即以溫水沖澡洗淨全身,並適時使用保養品及補充足量水分。如無法即時沖澡,可使用濕紙巾或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並更換衣物,才能阻絕汗水的鹽分、胺基酸及老廢物質與肌膚的不良作用,以預防汗斑、汗疹等風險
⚠️人體的汗腺可分為2種:小汗腺(外分泌腺)和大汗腺(頂分泌腺)。小汗腺幾乎分布於全身,主要作用為調節體溫,所分泌的汗水有超過99%都是水分,較少有氣味;大汗腺則僅分布於腋下、私密處、乳頭等部位,含有較多脂肪、蛋白質等成分,接觸空氣後便容易因分解而散發異味
⚠️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或大量流汗後,可適量飲用運動飲料,以幫助身體補充熱量、水分與流失的電解質,以紓緩運動後之疲勞感。若只是外出散步、快走等較為緩和型的運動,既不喘、也沒大量流汗,建議單純喝水即可,若是喝運動飲料反而會增加熱量攝取及器官負擔,更不能將運動飲料當成日常飲料飲用
⚠️汗疹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臉部、頸部、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的小疹子。主要成因是夏季溫、濕度高,排汗量增加,當皮膚的汗管出口因衣物或是其他原因阻塞,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汗水累積在皮膚組織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洩到周圍組織而引起發炎反應
⚠️濕疹是眾多皮膚炎的統稱,主要因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導致皮膚發炎,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缺脂性乾癢、富貴手都算是濕疹。濕疹原則上分為內因性濕疹與外因性濕疹。外因性的濕疹可能與接觸過的物質、吃過的食物有關聯,內因性濕疹可能與體質或長期飲食習慣有關
當大量汗水在皮膚與衣物之間產生頻繁摩擦時,該部位就容易出現大片紅腫的濕疹,更因搔抓導致破皮而衍生感染的情況
#凱鈞話重點
#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
藥物疹的表現包括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對付濕疹是一場持久戰。每個患者都試盡不同方法:中醫、西醫、偏方,無所不用其極。23歲的李健彰(Harrison)用了十年時間,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擊退身上近九成的濕疹。數年前仍未夠20歲的他,既開網站,又寫書分享經驗,去年底更與同學開辦社企,希望幫助更多同路人走出困境。
自六歲起,Harrison除臉部和胸腹,全身都是濕疹,手腳關節及背部尤為嚴重。他憶述:「流血是其一,之後會有膿液冒出,慢慢抓到血也不再流出來,會看到皮下有一層白色物質,碰到會很刺痛。」他看過中醫、西醫,坊間買的藥膏都試過,但病情仍未見曙光。曾以為是香港潮濕炎熱的氣候所致,豈料到氣候幾乎相反的澳洲讀書時,病情也不見好轉。肉體痕癢難當,心靈上的困擾亦從未休止,有時因為痕癢而出現的小動作,卻令旁人覺得煩擾,繼而被責罵,對此Harrison十分無奈。他說:「背癢時我會撥弄一下衣服,朋友、媽媽會問我在幹甚麼,可能是不耐煩的表現吧。」又試過與家人同枱食飯時,家人看見他的死皮在燈光下飛舞,再黏飯菜上,立即說一句:「有冇搞錯,點食呀?」Harrison無奈地說:「其實是誰的錯?這些我控制不了,我不開心是因為我無法選擇,要是我能選擇、能解決,我老早就解決了。這十年來是沒有方法,某程度上家人也放棄了。」
與濕疹搏鬥十年,他在中四上網發現藥物以外的治療方法,「有人會食raw food,即是全部食物都生食,包括肉類。好極端,我不敢試。」他取易捨難,試過三日內只吃水果,「當然難適應,所以叫朋友一齊試,結果到第三日晚上,我們就忍不住買飯盒食,哈哈!」雖然只是短短數日,但濕疹確有輕微改善,這令他到暑假時下定決心,戒掉所有可能致敏的食物:如蛋、奶、豆類,加上經常運動,濕疹居然在三個月後大幅消退、完全不癢,「真正覺得痊癒的一刻,是運動時汗流浹背也沒有搔癢。」他指濕疹大幅改善後,「整個人很舒服,終於可以正常地做人。」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濕疹 #社企 #中醫 #西醫 #偏方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藥物疹的表現包括 在 食物過敏引發蕁麻疹!急性過敏該如何處理?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當孩子在用餐中或後、或是服藥後產生過敏現象,「蕁麻疹」是最常見的表現,包括手、腳、臉、全身出現一塊一塊的會癢的疹子、皮膚上的表現還可能嘴唇 ... ... <看更多>
藥物疹的表現包括 在 承鴻聯合診所耳鼻喉科,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藥物疹的表現 非常多樣化,根據過敏反應的發作時間可分類為立即反應型與延遲反應型。立即反應型藥物疹大多在服藥後幾小時內發作,皮疹表現包括「蕁麻疹」、「血管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