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果實》Crazed Fruit (1956, dir: 中平康)
改編自石原慎太郎小說,電影版由他弟弟石原裕次郎、他後來的妻子北原三枝,還有津川雅彥三人主演,講述一對有錢兄弟暑假時在海邊渡假,遇上一名妙齡少女的經歷。在剛抵埗的車站裏,還是中學生,天真無邪的弟弟對相貌娟好的惠梨一見鍾情,但較為世故的哥哥認為惠梨並不如弟弟所想般完美,後來更發現原來她早已被外國人包養。此時,毫不知情的弟弟開始跟惠梨談戀愛,而妒忌的哥哥恃住自己知道惠梨的秘密,以及弟弟根本不能滿足惠梨的慾望,便籍此要脅惠梨。結果兩兄弟,一人得到惠梨的身體,另一人得到她的心…
近年也看過不少舊西片具有以下元素: 年輕二世祖、渡假、帆船+海邊、三人關係,以致發展出情殺/ 悲劇結局等等,例如是Purple Noon、Bonjour tristesse,甚至是扯遠一點的《祖與占》。不過,原來這並不是西方獨有的題材。怎想到,只是戰後的11年(四十年代尾五十年代頭還有很多描寫百廢待興時期的日本),日本已有這類片種,比上述的西片還要早(翻查資料,杜魯福很喜歡此片,還把電影推薦給法國電影中心作放映。不知道這套戲有否影響過一眾西方導演)。情情愛愛,或甚至是愛慾主導的青春故事,在舊日本電影庫存中亦看過不少,但故事主人翁竟是一堆日日無事做,只顧出海游樂,晚上到夜店跳舞的二世祖,卻甚為少見。
電影已在Criterion Channel 上架。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石原 裕次郎 電影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33回日刊スポーツ映画大賞−得獎名單】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得獎季近乎順延至十二月底頒發,按照目前的進度,可能要等到三月才會公佈完所有電影獎獎項。目前的戰況是,《罪之聲》獲得大部分主流市場的肯定,原本就受日本電影人推崇的黑澤清,即便拍了一部會被日本右翼譴責的《間諜之妻》,仍是讓他拿到日刊體育的最佳導演與其他導演並駕齊驅中。
最佳女主角長澤雅美再次出線,暫時落後已拿三座影后的水川麻美,但長年受到評審喜愛的她,已成為日刊體育榮獲最佳新人、女配、女主角的三冠王。評審表示「長澤雅美的能詮釋的角色幅度非常大,捨棄過往好感度十足的角色,改以演出惡女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第一輪即以半數通過。
最佳男主角再次恭喜小栗旬,第二座影帝到手,同時這也是首次在日刊體育中獲得獎項。憑藉《罪之聲》獲獎的他,在閱讀小說時就有種「我想要演這個角色」的心情,評審認為「完全能感受到小栗旬對於電影的愛」,在第二輪打敗仲野太賀。
繼2016年的《怒》,妻夫木聰再次榮獲最佳男配角,而他特別感謝《淺田家》《慾火烈愛》的二宮和也與夏帆,「如果不是他們的努力,我的角色光芒也很難被照亮。」雖然評審認為妻夫木聰演過非常多男主角,但這次飾演不對被主角左右的角色,反而讓觀眾更加認識配角的價值。在二輪領先《罪之聲》的宇野祥平。
出道32年的渡辺真起子,可說是一肩扛起日本獨立電影的靈魂人物,幾乎未拿過大型電影獎項的她,直接在領獎現場喜極而泣。而在今年同樣以領頭羊之姿,為受到疫情影響的電影院發起群眾募資的渡邊真起子說著「電影院就是我的職場,是人生的教科書也是我愛的東西。就像戀愛一樣,沒有理由。」
今年的最佳新人由《午夜天鵝》的服部樹咲橫掃,石原裕次郎新人賞則由岡田健史榮獲。值得一提的是,《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獲頒石原裕次郎賞,獎勵其作品對於下半年日本電影市場的貢獻,同時也感謝大哥帶給日本電影一線生機(大哥是我加的)
#原諒我的排版壓縮了照片
【第33回日刊スポーツ映画大賞−入圍名單】
#作品賞
《罪之聲》
#監督賞
黑澤清《間諜之妻》
#主演男優賞
小栗旬《罪之聲》
#主演女優賞
長澤雅美《信用詐欺師JP:公主篇》《母子情劫》
#助演男優賞
妻夫木聡《浅田家!》《慾火烈愛》
#助演女優賞
渡辺真起子《浅田家!》《漫畫少女愛啟蒙》
#新人賞
服部樹咲《午夜天鵝》
#石原裕次郎賞
《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
#石原裕次郎新人賞
岡田健史「愛與罪的兩端」「死亡醫生的遺產」「弥生、三月-君を愛した30年-」)
石原 裕次郎 電影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對於台灣影視作品的印象與想像,或許在今年金馬獎頒發終生成就獎給侯孝賢導演的時候,又再次出現戀戀風塵的影子,而暫時脫離了鄉土劇或偶像劇的範疇。電影與電視由於媒介的特性,在播放的場合、脈絡以及題材一直以來都有所差距。台灣電影早期在電視普及前,可以說是主導了影視領域的發展。早期的台灣電影都在敘說些什麼呢?是否呈現出當時某個台灣角落中人們的生活百態呢?
———————
近30年來,台灣電影的基調之一就是不斷找尋影片、修復與重新論述,台語電影與紀錄片是其中的主軸。
影片代表一種記憶,我們不斷地在新出土的影片當中認識台灣,我們也試圖賦予這些電影在過去的文化形構當中的位置,也從此延伸出新的討論議題,從1990年代的台語電影乃至相關口述訪談、步入21世紀初期的日治時期紀錄片《南進台灣》、2014年更有《危險的青春》、《三鳳震武林》乃至林摶秋經典作品修復版的問世,此外,日治時期紀錄片再有《全台灣》的出版。
有趣的是,隨著愈來愈多修復完成的影片出現,更年輕一代的研究者也隨之出現,《台語片的魔力》的作者林奎章就是其中一位。年輕一代研究者如何看待台語電影?我們不妨先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台語電影研究曾有的典範以及近年來的典範移轉。
廖金鳳教授2001年出版的《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一書,就是奠基在1990年代基礎上的重要作品。這本著作精采之處很多,其中,台語電影當中的符碼以及與台語電影、國語電影背後政治社會意涵的差異是廣被討論之處。不過,筆者以為書中一段文字深具歷史與社會穿透力,是全書的精華,文長300多字,值得反覆吟味:
「台語片出現的50和60年代,台灣的社會生活可能是:寧波商人在台北市經營一家綢緞店;上海的師傅開了一家『上海老天祿』;國民黨警察在學甲的西藥房沒收了日本唱片;彰化北上的大學生在東南亞戲院擠著看《六壯士》和《誰來晚餐》;斗六的小男孩在大觀戲院旁賣枝仔冰;桃園的公司廠長迷上美空雲雀、小林旭和石原裕次郎;台南的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生成了台灣駐日官員;屏東水寮的歌仔戲院有人正預告著明天的戲碼;雲林廟前的廣場放映著《王哥柳哥遊台灣》;二水鄉成功戲院前的脫衣舞女郎躲避著警察的臨檢;西門町中華商場的中學生正在翻閱『學生之音』的新選輯;台北大光明戲院的新上日片盛況空前;西門町『麗宮咖啡館』裡舞客正跳著恰恰或曼波,門外的保鑣正結夥鬥毆,街角賣獎券的老兵和擦鞋的小孩,都跑來圍觀」。
在這段精采的社會想像文字當中(一部分是根據報紙所載的治安事件而來),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詞:國民黨的文化管制、族群、以及台北/非台北的不同文化品味,例如台北的影院看好萊塢,台語電影在雲林的廟前放映、台北中華商場有西洋音樂的唱片,非台北的人們迷著日本音樂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he-power-of-taiyu-pian-keywords-of-taiwanese-language-cinema?fbclid=IwAR3BwCuoHRWHElWwGb7h-pZC3zlN8e44XGnLgM7MlZH0wmVjUJVrIxkEd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