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五)曲書永
🥢🥢銀翼炒飯
加了各式海鮮角料,炒出來的飯,放進嘴裡就是🈵🈵的幸福感,就是美味‼️
🥟🥟菜肉蒸餃,口味上也偏于中庸,咸甜适中,各方面都不突出,正如淮扬菜的风格。但,就是好吃‼️
🥟🥟蒸饺是一種特色,比起北方的饺子,长且扁,褶子细密,有普通肉馅的,也有灌汤的,蒸饺实则是包子的变形,这种做法,恰也是淮扬菜的风格,精细讲究,形式上富于变化。
🏅🏅牛肉锅贴
牛肉锅贴是南京的传统小吃,属金陵菜、金陵小吃,是秦淮八绝之一。
牛肉锅贴以牛肉为馅料,用面皮包成细长饺子状后,放入油锅中煎至金黄色后装盘即可食用。这种甜中带咸的小吃上部柔嫩,底部酥脆,牛肉馅味鲜美,滋味别具~~
🔱🔱上海大馄饨是上海的一道特色小吃,属于本帮菜;馄饨的形状很多,有元宝状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筒形或者半圆形。大馄饨的馅料有瘦肉、菜心等等,馄饨皮嫩滑、有弹性。大馄饨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口感良好,老少皆宜。早年的上海大馄饨,还有一样是特别的,就是那张包馄饨的皮。这张皮是黄的,不是白的。上海滩还有这种皮子的点心店,以至于有人特地跑到店里买馄饨皮。
🍀🍀包子,點心,炒飯~~都是創業接單最多的品相,而曲書永老師所教的這些品相都是正宗,道地的維揚州,上海地區的特色小吃,因為道地,所以才要傳承~~
此次課程燕秋特地去銀翼餐廳吃的哦,也是我家鄉的味道,喜歡的同學要趕快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9萬的網紅Laowu老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阿彌陀佛 打GAME總是讓人看不起 我錯了大哥們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
「燕京金陵」的推薦目錄: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My Chef 我的主廚創意料理工作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Laowu老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三字經: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遇見最美金陵城江蘇南京精采預告20211024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寻常巷陌,曾几朝古都_搜狐旅游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 :: 經理人PLUS 的評價
燕京金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唐三代帝王簡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魚肉丸子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後世郭磨的《南唐雜詠》可謂是對李煜一生評價中的精髓。文采斐然,卻出生於亂世帝王家,躊躇滿志,卻背負著承擔不起的責任。
論辭藻,李煜的詞形象生動、語淺而意深,每每拜讀,只覺口齒生香、意猶未盡。論治國,李煜才能平庸,生性又溫和純良,他扶不起留存於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背景下的南唐,眼看著數十年基業毀於朝夕。恨其不爭,哀其不幸。
李煜的皇位來的巧合,彷彿命中注定。
李煜剛出生時,他的祖父李昪作為吳國重臣,手掌朝政,楊氏一族不過是任人擺佈的傀儡。李昪不滿自己屈居人下,稍加運作,不久一首「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了無期」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這首民謠暗喻「李氏興,楊氏衰」,百姓受其蠱惑,認李氏為天選之人。
李煜兩個月大時,吳國皇帝楊溥自知大勢已去,於吳天祚三年(937年),主動將天下禪讓給齊王李昪。
這一年十月,祖父李昪於金陵稱帝,化家為國,改國號為齊,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李煜的身份從世家公子轉為皇孫,第一次與皇位繼承權有了交集。
李昪於亂世中稱帝,一代梟雄看人的眼光也極其毒辣。還未謀得帝位之際,他就早早地看出自己的嫡長子李璟(李煜父親)胸無大志,並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雖然李璟文采斐然,但對政治卻不敏感,並不擅長治國為君之道。
五個兒子中李昪最看重次子景遷,嫡長子李璟早早地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原本李煜的皇位繼承權也要依次延後。但天有不測風雲,天祚二年(936年),景遷意外病逝,李璟雖不受李昪喜愛,但以五代十國「傳嫡傳長」的慣性,李璟仍然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升元三年(939年),李昪改國號為唐,開始將繼承人的目光轉向三子景遂,派他前往戰略重地揚州擔任東都郡守。長子李璟雖然被封為齊王,卻沒有太子的名分。
李璟生性淡然,自知不是治國之才,又深知父親李代桃僵的用意,故而對皇位並沒有過多奢求。但李璟本身並無過錯,廢長立幼的說法站不住跟腳,短時間內李昪沒有機會立景遂為太子,只能一拖再拖。
太子之位空懸了數載,大臣紛紛上書請求立齊王李璟為儲君,李昪被逼無奈,同年八月下詔立李璟為太子。李璟上表固辭,直言自己難當大任,李昪心中大喜,順勢將立嗣這件事拖延開來。
但李璟注定是南唐君主。就在李昪謀劃著尋找時機立三子景遂為太子之時,自己的身體卻出了問題。這些年李昪長期服食各種丹藥,身體急速衰竭,任憑華佗在世也無回天之力。李昪病入膏肓卻心思清明,如今首要大事還是確立繼承人。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寫密信送往東都,想要召壽王景遂回京。
李昪想傳位景遂的心思朝臣皆知,密信還未送出之際就被朝臣周宗、吳庭紹等人攔截。後烈祖李昪崩於崇德宮,李璟在其病榻前許下「兄終弟及」的諾言。
升元七年(943年)三月,李璟在周宗等朝臣的幫助下繼位,改元保大,尊皇后宋氏為太后,冊王妃鐘氏為皇后,封壽王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景達為鄂王。這個時候,李璟受父親的影響極大,仍然惦記著將皇位傳給三弟景遂。
於是在同年七月,晉封燕王景遂為齊王,諸道兵馬大元帥、太尉兼中書令,同時昭告天下,兄終弟及,想要在百年之後傳位給三弟景遂。更激進的是,保大五年(947年)正月,李璟直接立三弟景遂為皇太弟。李璟的這一舉措為數年後長子弘冀謀殺叔父景遂埋下了隱患。
弘冀文武雙全,不僅有雄才偉略還能慧眼識人,但他這一生都活在三叔景遂的陰影之下。景遂被冊封皇太弟之初,李璟為杜絕弘冀爭奪皇位的念頭,命其出任江都尹,遠離金陵。後又在景遂的建議下被調往潤州,改任潤宣大都督,徹底遠離朝堂。空有謀略卻無用武之地,李弘冀當時憤懣的心境可想而知。
烈祖李昪首先排除李璟為皇位繼承人是有原因的,李璟處事優柔寡斷,沒有決斷力,這一觀點在李璟繼位後被證實。李璟即位之初,重用馮延巳、馮延魯、陳覺、魏岑、查文徽等人,此五人被重用後排除異己、侵損時政、攪亂朝堂,後人稱之為「五鬼」。
內政混亂如此,李璟對外並未遵循父親李昪與鄰國和睦相處的政策,他聽信馮延巳等人的讒言,先後攻打閩國、楚國,後又與大周開戰,幾年下來,入不敷出,李昪時期積攢下來的財富被揮霍一空,先前攻略的城池也喪失殆盡。
此時,大周的掌權人柴榮志在開疆擴土,與大周僅僅隔著一條淮河的南唐自然被其視為囊中之物。保大九年(951年)十二月,柴榮先發檄文聲討,後出兵進犯南唐邊境,統兵十萬,直奔淮南。唐軍雖丟失幾座城池,但在大將劉彥貞的帶領下奮勇抵抗,兩軍於壽州對壘,雙方僵持不下。
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柴榮親自披掛上陣,派大將李重進率精兵渡淮,埋伏在正陽以東。當時劉彥貞見周軍撤退,不知是計,率兵追趕,在正陽被斬於馬下,正陽戰役唐軍大敗。
柴榮躊躇滿志,一鼓作氣想要直擊金陵,命令大將趙匡胤進攻南唐重鎮——滁州。李璟恐慌,調遣重兵十萬,派大將皇甫暉鎮守。滁州清流關一戰,皇甫暉被趙匡胤三擒三縱,第三次被俘時皇甫暉力竭,毫無再戰之力,被俘後絕食而亡。唐軍敗,滁州失,壽州孤立無援,金陵岌岌可危。
滁州被攻破給金陵城帶來了巨大恐慌,一時間朝野震驚,人人自危。李璟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企圖議和。之後宰相馮延巳的異母兄弟東都副留守馮延魯被殺,光州守將張承翰投降,泰州刺史方納棄城而逃,這更加重了南唐求和的決心。
李璟先前派遣李德明前去議和卻被周軍扣押。同年三月,李璟再派司空孫晟入周求和,請求削去帝號,割讓淮南六州。但柴榮目光所至的是整個南唐,區區六州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柴榮扣押南唐求和使者孫晟,派賣國求榮的李德明前去遊說李璟,妄圖謀求江北之地。
李璟氣急,將李德明斬首示眾。柴榮聽聞此消息,大怒,率兵將猛攻舒、蘄、和三洲。周軍深入南唐腹地,東南的吳越王錢俶也妄圖分一杯羹,趁江南危急,出兵攻打常州。
雙方夾擊,李璟終日惶惶不安,開始信奉佛教,企圖依靠神佛保南唐安寧。樞密使陳覺欲獨攬朝政,此時見時機來臨,慫恿李璟扔掉這個燙手山芋,退位給三弟景遂。
但此時南唐正逢多事之秋,烽煙四起,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被他國的鐵騎踏平都城。哪怕李璟有意讓位,景遂也不願接受,為避免李璟再次相逼,迫不及待前往山高水遠的洪州出任大都督。
「兄終弟及」的承諾隨著景遂的逃離被打破,帝位距離李煜又近了一步。李煜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弘冀。
弘冀聽聞叔父景遂遠走洪州的消息,自知登帝的時機已到,從潤州上書李璟,欲帶兵支援前線。鐘皇后愛子心情,成日在李璟耳邊勸說,李璟自覺愧對兒子,派柴克宏、陸孟俊等大將協助弘冀支援常州。
這期間弘冀獨具慧眼,重用柴克宏。柴克宏奔赴前線之時遭受樞密副使李征古誣陷,受李征古挑撥的李璟下詔命令柴克宏返還。柴克宏氣急,知道是李征古從中作梗,一怒之下斬殺來使,揮師北上。弘冀聽聞此事,替柴克宏攬下罪責,晝夜兼程趕往常州支援。
柴克宏其人確實有真才實學,且手下將領勇猛無比,以一當十,打的吳越士兵狼狽逃竄。常州一役,殲敵一萬餘人,俘虜吳越士兵數千人,唐軍大勝。但柴克宏也身負重傷,周身刀劍所傷十餘處,弘冀怒,吳越士兵全被斬首。
這場勝利奠定了燕王李弘冀在朝堂中的地位,但這樣的勝利終究是曇花一現,對傷及根本的南唐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幸運的是,此時的柴榮連年征戰亦是兵疲馬乏。
故周顯德(958年),唐周議和,南唐進獻給周江北之地尚未被佔領的舒、黃、蘄、廬四洲,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葉五十萬斛、米面二十萬石,去帝號,奉大周正朔,同時在汴京設進奏院,隨時聽候召見。
同年,弘冀被立為太子,參與政事。弘冀不同於李璟的懦弱無能,他更像祖父李昪,參政之初便對朝堂進行大規模整治,貶黜貪官污吏,重用賢能將才,南唐在他的整治下逐漸有復甦的趨勢。
但成長於景遂陰影下的弘冀,性格逐漸扭曲,他好猜忌,性暴烈。即便景遂遠走洪州,弘冀仍然不能安心。
周顯德六年(959年),太子弘冀專橫跋扈,加重處罰,在朝堂之上與朝臣矛盾重重,衝突不斷。被責罰的朝臣將弘冀的罪行狀告到李璟這裡,弘冀少不得被李璟呵斥一二。
一次,李璟被氣狠了,揚言要罷黜弘冀的太子之位,改立景遂為太子。弘冀信以為真,驚懼不已,與下屬商議後買通與景遂有矛盾的袁從范,在景遂酒中下毒。因毒性劇烈,景遂的屍體還未來得及收斂就已經潰爛。
景遂雖死,但宮中還有一個李煜,況且李煜豐額駢齒、一目雙瞳,是天生的帝王相。可惜天不逢人願,弘冀還未來得及運作,他毒害叔父的消息傳至金陵,李璟怒斥其狠辣心腸,為防不測,立即派人將李煜一家接到宮中保護起來。
顯德七年(960年),太子弘冀突發惡疾,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景遂被毒殺,弘冀暴病而亡之後,李煜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時候李煜還叫李從嘉,在李璟死後,從嘉稱帝,改名為李煜,三千里河山得來不費吹灰之力。
有人說弘冀若是多活十幾年,南唐可與大宋分庭抗禮。那還有人說趙匡胤若是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復了呢!歷史從來沒有倒退鍵,逝去的永遠只能作為留白供後人書寫,我們可以計畫未來,卻不能改變過去。
李煜屬於典型的逃避型人格,遇事他只會選擇退縮。父兄健在時,他志在做清風朗月的林間隱士,「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娶妻娥皇之後,他只願同妻子紅袖添妝,「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君臨天下,李煜仍然逃避,一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道盡其醉生夢死的君王日常。
在其位,謀其職,李煜既然被推上那個位置,就應該承擔起屬於他的責任。李璟留給他的南唐確實是爛攤子,他知曉個中艱難,卻不願做出改變,拯救南唐百姓於水火。故而,後來南唐的悲劇,李煜後來的淒涼其實都早有預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絕命詞,回首往事,感慨今昔,驚豔后人,了卻殘生,至此千古詞帝魂歸地府。
南唐破滅大約是了了李煜的一樁心頭事,不然這件事總杵在這,如同懸在頭頂的尖刀,終日惶惶不安,日夜不得安寧。他這一生的幸福與坎坷皆來源於皇帝這個位置,別人歷盡千辛萬苦求而不得的位置,於他來講,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唾手可得。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句話此時此刻更應該反著念才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也是李煜一生苦悶的緣由。
一代文學巨擘,只可惜生不逢時,空留餘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李煜 #南唐 #帝王
燕京金陵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被所愛之人辜負了,一定要怨嗎?九百年前的女詩人李清照的愁與揮別》
九百年前,西元1107年,李清照與她的丈夫趙明誠,因政治案件,遷徙青州。
徙青州時,李清照24歲。此後十年,她與丈夫屏居鄉里,度過一段恩愛歲月。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筆削其間,二人閒暇賭書潑茶,差一點成為後世所傳之「神仙眷侶」。
趙明誠曾為李清照30歲的畫像題詞,曰:
「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
九百年前,李清照已掩不住她的才華。當時的作家們對她的印象是「有丈夫氣」。易安詩形容她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再如《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易安亦毫無保留地提出了論點,李清照膽識和見識,即使男性作家或恐不及。李清照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詞別是一家」。
她的詩,情辭慷慨:她的詞,雋永含蓄,兩者風格迥異。
或許愛情終究是女人的一生,除非妳看清了,看破了。
李清照原來對自己的婚姻期待是:「甘心老是鄉矣」,但他們,僅僅是她。
貶居青州十一年後,西元1118年,趙明誠又有了前途機會,復起,即將離開青州,赴萊州上任。兩州皆在山東,雖相去不遠,但趙明誠的計劃中,已沒有了李清照。
從此以後氣慨詩風的李清照,成為鳳凰台上憶吹簫,詞句愁、愁、愁的失戀女子。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他們尚未別離,她已被遺棄。
送行的日子到了。現實的冰冷,水落石出,氤氳香氣散盡,金猊與夢俱醒。「被翻紅浪」,床上翻湧的「紅浪」,是她的心中的波動與火焰般的痛苦。
慵自梳頭,心灰意懶,心不在焉。「慵」,沒有心情;「自」,無意識的意識。
既是一條河,總得流下去,站在你的岸,看著他的船。離去。
「寶奩塵滿」,可見情緒懨懨,已有一段日子了。子不我思,誰適為容?「日上簾鈎」,事已至此,她還在乎現在是幾點幾分嗎?
太陽升起,不過又是另一個白夜,兩個黑夜之間夾著的是情感深淵。絕望到底,任絶字隨著時間、隨著江水奔流,流、流、流,任、任、任,去、去、去。
什麼都不必在乎了。
如果鏡子還記得曾經慵自梳頭的女人,就是十七年前新婚時,曾將一朵鮮花「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併看」的女孩。
如今鏡子也冰冷了。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說不得,說了也無益,徒然添離懷別苦。新來瘦,與喝酒無關,沒有悲秋。一切皆因欲說還休的心事所致。
一個人必須隱藏的痛苦,是更大的痛。
根據史料,李清照的隱痛乃在於丈夫離開青州,赴任居官,有意疏遠而不攜她同行。趙明誠或有「天台之遇」(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故事),將攜其妾前往。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大概也輓留了,也哀求了,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可見趙明誠之意已決。
「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此句讀了,後人不免淚下。
李清照的痛苦無人可以傾訴,甚至她的終日凝眸,似乎只有樓前流水看得見。
樓前流水像她唯一的知己,唯一的傾聽者。一個女人看著流水,她看到的是自己所有的失去,包括不停消逝的青春。
西元1121年八月初,李清照還是採取了主動,赴萊州。趙明誠對這次團聚,當然不會歡迎,李清照抵達當天,獨坐一破敗冷清之室,比起離別時更覺孤單。
於是即興作《感懷》詩: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寒窗破室,無聊獨坐,令李清照有袁術兵敗後的窮途末路之感。
三四兩句微諷趙明誠終日為了名利忙於應酬:她想,寫詩還是要清淨,閉門謝客,焚香默坐,方有佳思。
最後好似看清了自己的處境,超脫了。
李清照被徹底冷落的絕望心情,詞間漫溢。
然而她沒有一般閨怨的哭哭啼啼,相反在文字上十分克制,堪稱瀟灑大氣。
雖然從此,她的心已不是春天的人。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亡。趙明誠獨往金陵奔母喪,李清照返回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運,從此開始在南方顛沛流離的生活。夫婦二人先後輾轉於金陵、姑孰、池陽,直至兩年後,趙明誠卒於建康(即金陵,今南京)。
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1129年6月13日,她在船上,趙明誠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
他們原本計劃卜居於贛水而終老,然而中途趙明誠接旨調任湖州,遂改陸路赴建康朝見高宗。臨別,清照心緒甚惡,遙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
趙明誠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馳馬去。
這段文字:對於趙明誠來說,他最關心的不是李清照在亂世中一個女人的死活安危,而是他收藏的「宗器」,他要她以生命來保護這些東西;二是「戟手」這個動作,以及最後一句叮嚀「勿忘之」,讓人不寒而慄。
後來她的確竭盡全力用生命捍衛金石文物,也因此頻頻惹禍上身,遭劫、遭盜。
趙明誠赴建康途中冒暑感疾,之後病危。痴情女子李清照還大病一場。
最終寫下:《武陵春》,及《聲聲慢》。
那時她已年過五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尋尋覓覓,又不知道尋什麼,歷經國破、家亡、夫逝、情傷、孤獨⋯⋯所有的打擊,生活中,已非愁字,可以形容。
如果九百年前一名過於痴情的女子,一個容許三妻四妾的時代,對被拋棄、被負心、被一再辜負,都可以化成絕響詩篇,當代的你我,看待情感,可不可以更逍遙?更愁美?
有時候你以為恨的是他人,但帶著這樣的心態,你改變是自己的容貌、優雅。
你或許被毀了一部分,但別人不能毀了你的全部。
他只是暫時影響了你。
讓怨念、愁悵,隨江水、隨時光,流逝吧。
—圖片:陳文茜在公視接受專訪新書《終於,還是愛了》拍攝者:公視
燕京金陵 在 Laowu老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阿彌陀佛
打GAME總是讓人看不起
我錯了大哥們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孔汲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逰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清世祖 應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燕京金陵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燕京元朝、燕京金陵、中國燕京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燕京金陵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燕京金陵 在 燕京金陵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燕京金陵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燕京元朝、燕京金陵、中國燕京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燕京金陵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燕京金陵 在 三字經: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字經:號洪武都 金陵 ,迨成祖遷 燕京 ...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写得一手好字总没亏吃! —————————————————————————— □如能泼墨于纸卷,更能抒发江山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