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張衡】🔺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在東漢時期,是著名的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與揚雄、班固、司馬相如並稱為漢賦四大家。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年紀輕輕便結識了許多有才能的學者。二十多歲時,名氣已傳偏鄰里。他曾多次婉拒出仕的機會,後來推辭不過,到南陽郡太守那裏擔任幕僚的工作,負責起草文書,期間他完成了《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這些作品,這些創作呈現出二千年前的時代精神和風貌,所用的辭藻豐富華麗,將漢代的辭賦推向另一個高峰。此外,他撰寫的《四愁詩》首次脫離了楚辭的句式,開創了七言古詩的體制。
張衡推崇道家學說,他極力反對朝庭的貪污腐敗以及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他曾多次上書皇帝,批評宦官專權,但他很快受到了權貴們的報復,被外調為地方官。張衡在他早期的作品,《兩京賦》中的《東京賦》提到:「為無為,事無事」;「尊節儉,尚素僕」,已大致顯露出張衡較推崇道家思想。他後期作品「歸田賦」中更提到:「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 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表達了不願為榮辱所束縛,希望能超脫於世俗之外,返璞歸真的志向。
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尤其天文學及地理學方面,同時期無人能及,他不但是出色的理論家,更是大發明家。
在天文學方面,張衡有以下幾個成就:
首次,張衡根據自己的見解及觀測所得,提出了改良版的渾天說:嶄新採用盤古開天地式說法,提出天是蛋殻,地是蛋黃,星辰是蛋白;強調浮力的存在,提出大陸浮於水上,天穹浮於氣體之上。
其次,他論證了行星運動之間有快慢的差別,在沒有任何望遠鏡和精密儀具的幫助下,發現了各星辰離地球的距離有遠近之分。他重申了宇宙無限大的理論:空間無邊界,時間無起點。這個理論與現代宇宙演化學說吻合。他更發現並解釋了月球並不會燃燒卻會發光的原理。同時,他根據以上推測解釋了月的食成因。
再者,他改進了西漢天文學家耿壽昌所創的天文儀器「渾象」,制成全新的天文儀器,該儀器以水力推動,加上其特色吻合「渾天說」的理論,張衡為其命名為「漏水轉渾天儀」。
在地理學方面,張衡發明和製造了世上第一部驗震器「候風地動儀」,同時是有歷史紀載以來最早,最準確測量地震的儀器。與渾天儀不一樣,真正的候風地動儀已徹底失傳。關於候風地動儀的歷史資料記載只有兩項:一個是它曾經存在的官方證明,以及受到朝廷認證的作用(能測出地震的記載);另一個則是《漢書》裏對它僅有短短二百字左右的描述。後世的科學家們,在嘗試復原地動儀的過程中多次碰壁。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以外,張衡還發明了指南車、「自飛木雕」和機械日曆,並改良了漏刻的構造。
張衡是中國科技史裏所處年代最早之一,成就非凡的漢代科學家。後世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張衡。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用張衡的名字為一座月球環形山命名。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把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為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小行星。2018年2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亦是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其名為「張衡一號」。2002年,中國天文學會設立「張衡特殊貢獻獎」,獎勵天文學的傑出人仕。現今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有一條以張衡命名的街道——張衡路。
看到這裡,你對張衡是不是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了呢?如果你支持張衡,記得給他投票,送他出道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張衡
東漢宦官專權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諺語新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比喻基礎還在,就有將來和希望。出自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故事以唐末為背景,有位郭七郎經商致富,忽然聽說當時可以通過捐錢就能做官,於是就用五千緡錢賄賂官吏,做了橫州刺史。正當他躊躇滿志,拿著任命書回到家鄉是,卻發現家鄉人煙稀少,一片敗宇頹垣。原來是王仙芝帶軍經過,郭七郎的弟妹被害,只剩下母親。但是郭七郎覺得畢竟已經買到官職,要翻身自然指日可待。於是就帶上母親出發去橫州。但是沒想到途中忽遇狂風暴雨襲擊,搭乘的船沉沒,母親去世,所有的財物都付諸東流。他用錢買來的任命書也丟失了。官做不成,眾人都十分冷落他。為尋衣覓食,他只好到船上當艄公度日,受盡磨難。作者在文中將郭七郎的形象刻劃得栩栩如生,由郭七郎捐官後, 「氣色驕傲」, 「旁若無人」,到了失勢後浪跡江湖,無人理睬,受雇當艄,忍氣吞聲,都描寫得相當深刻。
本篇是明代話本小說中較為有名的一篇諷刺作品,描寫商人郭七郎由富變貧的破產過程,諷刺出了那些妄圖不勞而求巨富的人。文中有不少地方存在暗示官場黑暗,如小說寫到有人勸郭七郎納錢捐官時說:「如今朝廷昏濁,正正經經納錢就是得官,也只有數,不能夠十分大的。若把這數百萬錢,拿去私下買囑了主爵的官人,好歹也有個刺史做。」而背後正正是諷刺明代的鬻官制度。
其實鬻官制度歷來已久,東漢靈帝時,宦官張讓、趙忠慫恿靈帝賣官鬻爵,時任九卿的崔烈以500萬錢買了司徒之位。而在明朝這般現象更為嚴重、普遍。明英宗時的宦官王振權傾天下,凡是想當官者,一律「攫金進見」。明世宗時專權亂政的嚴嵩,既以買官得以升遷,又以賣官聚斂錢財。史載,嚴嵩曾以「千輛資財,用以遺貴近」,終於當上了內閣首輔。其賣官,「官無大小,皆有定價」,如文官州判300兩,吏部官售價最高,郎中、主事開價3000兩,後又猛增至1.3萬兩。如此一來,朝廷中都是無能之輩,國中再無賢才。青山都被挖空了,明朝又怎能不亡呢?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明朝 #中國歷史
東漢宦官專權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孔子格局與東漢敗局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國家昏暗,民不聊生。讀讀古書,笑看歷史。
《論語.顏淵篇》,有這麼一段對話,其文大意是,子貢問他老師:「為政之道,最重要是要做些什麼事?」孔子回答:「要搞好經濟、國防軍力要強,以及建立國民的信心,讓人民對這個國家具有認同感。」
刁鑽的子貢續問:「老師,事情總沒有那麼理想。國難當前,難以兼顧,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您覺得以上三者哪一項可以暫時擱置。」孔子回答:「去兵,就擱置國防軍事預算吧!」子貢又追問:「國家真是太危急了,重整經濟和人民對國家認同這兩項之中,必須捨其一,又要先放棄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說:「去食,就把振興經濟的方略暫時放下吧!民無信不立。人民對國家失去信心,國家就亡了。所以認同感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這話沒錯。但若就春秋戰國當時的形勢來看,孔子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他的言說,道理雖好,但如何具體落實,也有其不切實際的地方。孔子的政治觀明顯有其局限。就上述的「去兵,去食」說,孔子以為「民無信不立」,看似有道理,若要實踐,恐只是空談。
「民無信不立」,沒錯。但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以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要從哪裡來?這決不是靠孔老夫子開開班,講理說道就能建立的,更不應該是國家機器每天借由煽動排外、仇外情緒,從而宣導「愛國意識」來騙取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我講授「中國文化概論」這堂課,說到這則《論語》故事,我的學生做了以上批判。從歷史來看,人民信心的建立,很多時候是來自經濟。國家經濟搞不好,人民生活愈發困苦,講再多的「愛國情操」,都成了騙人的鬼話。
再來,國家昏暗,政壇處處濁流,也就會有清流之士群起出來制衡。這不禁讓我想起東漢政局。東漢的皇帝大多早死,繼位者年幼無法作主,中央集權的權柄操持在外戚和宦官手中,形成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的惡性權爭怪圈之中。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官僚士大夫中有不願意隨波逐流的,乃抨擊時弊,號稱「清議」。在腐敗成風的當時,起到了激濁揚清的作用。連太學生也看不去。他們熟讀經書,又關心時政,在輿論上支持清議派,太學竟成了清議的中心。
原本以為「清議」可以制衡「濁流」,但政壇講的是「權力」。兩次黨錮之禍,宦官乘機誣告清議派黨人謀反,大肆逮捕。黨人門生、故吏、父子親屬皆受牽連。
慘酷的政治權力鬥爭,換來的是同歸於盡。錢穆《國史大綱》就指說:「造成慘毒的黨錮之禍,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黑暗腐敗的漢王室,終於傾覆,依附於王室的外戚與宦官,亦同歸於盡。而名士勢力到底還可存在,便成此後之門第。大一統政府不能再建,遂成士族多頭之局面。」
官逼民反,黃巾起事,擊垮東漢中央政體。接續的是東漢末年分三國。講的是「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烽火連天,爾虞我詐成主調,人稱那是「三國謀略」的智慧。說實在話,東漢敗局下,把經濟搞得還可以的,竟是曹操這個大奸雄,他是真有點本事的。
然而,三國最終是歸晉。惟晉朝又因八王之亂的內鬥,續而崩潰,北方再陷分裂割據。不夠人打,就說那是五胡「亂」了中華,史稱魏晉南北朝。
不見得不好。只能說,世人要做好心理準備,那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你要打扮的極美,抑或不修邊幅的說醜話做醜事;是要歸去來兮採菊東籬,尋找桃花源,抑或是飲酒嗑藥而避世、佯狂,那是你的選擇。從清議到清談,專講平凡人聽不懂的玄學,而自認風雅,那也是你家的事。總之,再也不會是當年「獨尊儒術」,那循規蹈矩,道貌岸然的模樣了。
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啊!如果說,歷史是過去與現代永恆的對話,還真有點啟示。世人也得做好心理準備,沉住氣,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但歷史終究是歷史,也請各位不要傻乎乎的「對號入座」。
(原刊於2015年6月28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2019年1月30日修訂。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東漢宦官專權 在 【大历史】5分钟看清东汉长期存在的宦官和外戚专权乱政是 ... 的推薦與評價
御史房—大历史,每周五更新,欢迎关注B站御史房,本期我们用5分钟看清 东汉 长期存在的 宦官 和外戚 专权 乱政是怎么回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