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的溜溜球表演】 #你還記得哪些招式
手腕輕輕一抖,球體便從指尖墜下高速旋轉,只見雙手靈巧地來回穿梭,或迴旋、或彈跳、或纏繞成各種花樣,表演者的手彷彿具有黑洞般的吸引力,讓溜溜球就是脫離不了他的掌控。
#不太會玩沒關係
#招式一定要喊很大聲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85/8/3
攝影:陳曙光
圖說: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假日表演廣場,三日下午四時在國父紀念館展開,現場吸引了將近五百多名的觀眾,溜溜球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
歷史新聞
【1985-05-10/民生報/07版/醫藥保健‧兒童親子版】
兒童天地電視節目‧兒童學藝活動特輯(90) 溜溜球
【口述/郭恆均、筆錄/賴素媚】
淺談溜溜球歷史
近數月來,溜溜球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課外新寵物,因為輕巧、方便,可以隨時隨處想玩就玩,在活動空間日益縮小的今天,溜溜球算得上是最佳的玩伴。
談到溜溜球的歷史,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種是源自我國,古時銅錢中心有洞,用筷子將兩個銅板串連在一起,就成了古時的童玩。而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兩千年前的古希臘,據說法國的傳奇人物拿破崙,也是個中高手。現在歐美各國以及日本、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等亞洲國家,都相當流行溜溜球活動。就美國來說,溜溜球的銷售數量已經超過十億個了。
據報導,「溜溜球」與「洋娃娃」是歷史上最悠久的玩具。其實,國內老一輩的人,都曾玩過溜溜球,不過因為產品本身有缺陷,加上沒有創導人物出來指導新玩法,使得溜溜球一度在國內沒落。一年前來自香港的溜溜球大王郭恆均,將新的溜溜球產品,和新的玩法引進國內,使這項活動再度「敗部復活」。
基本動作
凡事起頭難,想玩得一手好溜溜球功夫,必須先了解溜溜球的基本動作,循序漸進,才談得上進入出神入化的境界。
首先,必須檢查清楚你的溜溜球,是新式改良過的,還是舊式構造的球。如果小朋友買的是舊式溜溜球,沒有關係,只要到販賣溜溜球的商店,購買溜溜球專用繩,第一步就是將糾結在槽內的舊繩用小刀割去,但別刮傷了軸心;再將新繩末端撐開成圈,套入槽內;第三步就是將溜溜球垂下,讓它自轉後,用腳挾住在腰上一公寸處剪斷。再將繩頭結成一個小結,再打一個小圈,將繩子穿過小圈形成活結,套在中指第一關節處,就可以靈活地玩出各種花招。
花招的第一招,是先學會「有來有往」。小朋友最先將繩子以順時針的方向,纏住軸心,然後手心將球整個把住,此時手心和手臂呈一條直線,再用力地將球往外甩,馬上將手心反過來,輕輕的拉線便會自動上升回到手心中,這就是「有來有往」。若球不能回到手中接住,就變成「一去不回」哦!這招千萬不要學。
如果小朋友練會了第一招,就可以試著將球往面前甩再拉回,掌心向上接住,方向甩得固定,證實小朋友已學會了第二招「拋磚引玉」。
第三招叫「螞蟻上樹」,每一位會玩溜溜球的人,都非學會這招不可。反手將溜溜球向下垂直甩出後,球會停留在繩端自轉,只要將手腕輕輕抖動,保持手腕不動,球就會自動爬上來。
「帶狗散步」是相當有趣的第四個基本招式,它運用螞蟻上樹的技巧,當溜溜球在繩端自轉時,讓球輕輕觸及地面,球就會往前走,等向前走的力量稍微變小的時候,手腕向上一抖,就能將溜溜球收回。
第五招叫「大龍擺尾」。小朋友先將溜溜球舉到與肩同高,順勢向右手邊甩出,當球轉至繩端時,用手腕輕輕往回帶,球就會由下而上繞個半圓圈回到手上。
第六招叫「靈猴跳舞」。就是將溜溜球向前拋出,球轉至繩端會自行轉回,返回原位時,將手腕向下抖動,它會順勢落下,轉至繩端時,則再收回手中。
第七招星際鞦韆:先做螞蟻上樹,左手迅速將線拉住,和右手成等腰三角形,此時球依然在轉動,再利用手腕力量,將球左右繞動,好像鐘擺一樣。
「猛虎回頭」是非常威風的第八招。這招也是螞蟻上樹的運用,當溜溜球在繩端自轉時,迅速移動手臂,將溜溜球調整到背後,再用手肘架起繩子,手腕輕輕一抖,球就會由後面繞到前面,再順勢往下抖落收回。
「太空飛碟」相當奇妙也頗具難度。就是手把球橫放手心,向右甩出,球到繩端,手腕向上將繩子拉高,溜溜球當時會以最快的速度將繩子打緊,繩子會呈扭曲的形狀向上升,外形很像太空飛碟,這是基本第九招。
最後一招叫做「飛鷹旋繞」。小朋友將溜溜球向前拋出,當球轉至繩端,再度回收時不用手接住,而用手腕作一小回轉動作,再順勢將溜溜球甩出,一放一收不斷重複,次數越多表示技術越好。
在各項溜溜球比賽中,如果選手之間的分數不相上下時,主辦單位通常會以「飛鷹旋繞」的次數多寡,來決定這場比賽的名次。美國溜溜球有名的選手艾倫.布士伊,曾經連續不停地做飛鷹旋繞的動作長達三個小時,共做了兩萬零三百零二個,紀錄十分驚人。
應用動作
基本招式演練熟悉之後,就可以運用你的想像力,創造出各式有趣的花招。如果小朋友有興趣,還可以將各種自創的花招,冠上自己喜歡的名稱,完成後就和郭叔叔連絡,他會將小朋友發明的招式,介紹給國內外的小朋友知道。
現在,郭叔叔先舉例教小朋友,幾招相當有名氣的應用動作。
(一)「螞蟻上樹」,可以演變的有聯合國旗、巴黎鐵塔、大星星、小星星和義大利麵,重點在靈活地運用繩子的纏繞,只要心裡想到什麼圖案,就可以在繩子上動腦筋,記住動作要快。螞蟻上樹的世界紀錄時間是二十七秒。
(二)「帶狗散步」,可以演變成騎電單車、浪子回頭、打保齡球、橫掃千軍、將軍出馬。
(三)「大龍擺尾」,可以擴大手臂動作成為大圈圈、小圈圈以及大小圈圈、如來神掌、雙響炮、神仙過橋、神槍手、猛龍過江等等。
(四)「靈猴跳舞」,演變成一柱擎天、三環走珠和環遊世界。
(五)「星際鞦韆」,演變成迷你鞦韆、流星鞦韆和猛虎鞦韆。
(六)「猛虎回頭」,演變成金雞獨立、獅子搖頭和猴子爬樹。
(七)「太空飛碟」,演變成汽水瓶、青蛙跳舞、金蟬脫殼。
(八)「飛鷹旋繞」,演變成陰陽交錯、登陸月球和彈指神功。
這些都是繩子前後、左右、上下繞動不同的關係,依形狀而定名稱。
團體遊戲
個人動作純熟後,小朋友可以邀請同樣的溜溜球迷的同學,一起構想利用溜溜球來玩團體遊戲,集體的智慧可以在玩的時候顯露無遺。
一項團體遊戲的完成,就是同學們共同的結晶,可以介紹給同班同學或者同校的同學,大家一起來玩溜溜球。
郭叔叔創了幾招團體遊戲,先介紹給小朋友們練習。
(一)打保齡球,即在地面上擺起六個塑膠保齡球瓶,成三角形狀,利用打保齡球招式,打倒這些球瓶。每隊打倒的保齡球數目多少作分數;以單人或雙人接力的方式比賽,看哪一隊先打倒指定的分數,哪一隊就算贏了。
(二)穿上溜冰鞋,兩隊競走同時打飛鷹旋繞,哪隊先完成預定距離就算贏了。
(三)一邊跳繩、一邊玩溜溜球,十大招式全部都玩出來,這叫做「浪裡白條」。很不簡單哦!又跳繩又玩溜溜球,兩者互相注意才能做得好。
(四)星際大戰,就是兩人組成一隊互相拋接溜溜球,接不到的那一隊就被淘汰了。
自由花式
自由花式是高級動作,一項動作中,包含了很多種基本動作,使出的招式必須天衣無縫。例如扯鈴、摩天輪、風火輪、打彈弓、釣大魚、空中飛人、神出鬼沒、前呼後應、縱橫四海、最佳拍檔、百發百中和天龍八部等。
結論
想學好一手溜溜球並沒有什麼困難,主要是靠耐心,從基本招式學起,大約兩星期後便可以玩其他難度的花招,由淺而深,久而久之,便能使出曼妙的動作。
溜溜球玩得好,必須是手、眼、心三者互相協調,對於手部功能不靈活,或者近視眼的小朋友,都是相當好的護健活動。
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在玩溜溜球的時候,千萬不能對著電視機或玻璃物品前玩,否則一時失手,打破了東西就麻煩了。
要證實溜溜球起源於我國,那就必須依靠各位小朋友的努力,創出更多、更新的溜溜球招式,讓其他國家的溜溜球愛好者刮目相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Znen Cruise 125及Veracruz 125是由總部位於浙江台州的中能汽車集團所製造,該集團早於1987年成立,最初主要是代工生產電單車機器和零件,後期和國內外企業合作,生產自己的電單車品牌產品,到了2018年更收購了義大利老牌高端電單車廠Moto Morini,收購後便積極改良電單車品...
單車技術改良班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5屆後浪賞 #社會振興公益獎
Sit Saw 新型態身障者街賣車
designer: Kai Hung Ho 、 林珂鋆 、 林家瑄、廖俞淇 Yuchi Liao
#臺中科大創意商品設計系107級畢業展-作秀 The Show
成軍8年的台灣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這個月是第100期出刊,眾所皆知他們引進英國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以街友或身體不自由人士為主組成街賣者販賣鏈,每個月銷售雜誌,利潤與出版社五五對分,藉此讓他們能有自立的能力重新回到社會,並賺取足以生活的收入。2016年甚至有 人生百味 等團體與設計師插畫家等創作者合作街賣限定商品,目的都在希望將金流導入街賣市場,也讓一般消費者能有更多與街賣者購買商品的機會。
今年的新一代設計展有非常多同學以街賣作為主題,大部分以「#輪椅結合文創商品」的形式著重在街賣者座椅的改良,設計上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從外觀看起來「身體不自由人士」的感覺仍重,#商品部分也少了一點吸引人購買的要素,在原創性的延展度上總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不過台中科大的何鎧妅設計師、林珂鋆設計師、林家瑄設計師、廖俞淇設計師設計的「Sit Saw」大膽地提出以「#電動車結合水果飲品」全新商業模式,搭上時下流行的健康有機風潮,就像一個「健康行動飲品店」一般,為喜愛人手一杯手搖飲料邊走邊喝的台灣消費者,設計出一個有趣的街賣銷售模式。
使用受眾設定為身體不自由的街賣者,電動車除了給予使用者方便移動的方式之外,可愛的外型也頗為吸睛,騎在街頭是民眾的焦點之外,也希望增加民眾與街賣者的交流,因此電動車後方打開竟藏有一個座位,讓街賣者除了移動販售之外,也能招待聊得來的客人,或許就會因此而有熟客出現。#飲品的部分則是預計以新鮮的冷藏水果包結合飲料的調味飲品,像是綜合莓果加氣泡水變成了清涼的氣泡飲,或是加茶也會成為好喝的水果茶,小黑板上則是飲品菜單。#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品項的企劃,#雖然可惜沒有真的把商品包裝設計出來,但事先製作好的水果包只要設計得當,鮮豔的包裝在透明冷藏罩裡也會是令人食慾大開的關鍵,而水果包加其他飲品的製作方式簡單,在他們的規劃裡甚至希望是由顧客自己動手,在DIY的過程裡與街賣者產生交流。
過去在鄉下其實也常有這種行動攤販車,在大街小巷叫賣各式食物飲品。有時北港土豆、土窯蒜頭雞,有時冬瓜紅茶剉冰涼水。#我常覺得台灣人民以食為天,如果真的要在街頭選擇一樣產品銷售的話,#通常選擇小吃或涼水會是最好的品項。只是可能因為後來時代改變,比起騎著車穿梭大街小巷,傾向在實體空間開店的新一代年輕人較多。但設計師用現代的技術翻新小時候巷弄裡的記憶,也讓每個街賣者有了這台車後就能化身成一間看來頗為時髦的小店,甚至就算自己不符合街賣者的身份都會讓人想用這台車創業,是這組設計作品令人讚許之處,顛覆了對傳統街賣者的想像。
此外給個建議,對於電動車的分離功能可能可以重新思考一下。原本是為了要讓身體不自由的人方便去上廁所,設計了車子與飲料吧分離的機構,只是這樣的分離方式我覺得有些情境上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飲料吧的部分可能立在路上被大風一吹或人潮一推就有不穩倒塌的可能性、亦或是丟在路邊去上廁所時也難保不會遺失。#我在想或許可以結合共享單車的方式,當街賣者要「上班」時,便去城市裡的中繼點租用,要上廁所時也可以先到中繼點還車,再轉乘輪椅去廁所。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更加容易地推廣這套系統,也能隨時回中繼點補充商品,方便管理。
此外,我很讚許台中科大的同學們在新一代的展場發送一張傳單,宣揚社會設計的理念。「如何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人?」、「如何幫助社會成為更好的社會?」如果設計師都能用這種「自他共榮」的視野來設計產品,人們未來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幸福。
#共享經濟
#社會設計
#書上設計展 #後浪賞
#畢業專題 #畢業製作 #畢業展
#新一代設計展
—————————————————————————————————
2018年《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已經發售,當中除了打破設計領域以 #議題分類 來收錄各設計獎的部分得獎作品之外,也收錄了去年後浪賞作品,甚至邀來10位線上知名設計師進行深度採訪。感謝出版社鼎力相挺,在此跟大家玩一個小活動,要來送出6本《書上設計展3.0》!
活動參加辦法如下:
1.按下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粉絲頁讚
2.#分享任何一篇你覺得很有共鳴的第5屆後浪賞作品介紹文並設定公開
(可分享多篇增加得獎率)
3.在轉貼文章當中或作品介紹文底下留言給作品的建議或簡單鼓勵話語
我知道有點麻煩,但我希望可以盡量幫助到這些新人們,你的建議或鼓勵的留言都是給他們力量的最好支持!讓我們一起建置出台灣畢業設計資料庫的正循環!一起給他們一些加油打氣吧!
※《書上設計展3.0》詳細介紹:https://goo.gl/Aio3kR
單車技術改良班 在 張晨("鳥"不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或者存在的不存在職業 – Facebook生死冊(下)》
紙飛機這回事,不管技術多高,改良多好,也只能延長它的飛行時間,最後必然墜地。
像人一樣,不管怎樣掙扎,總會回到原來的地方。
再強韌,也逃不過死亡。
[Facebook生死冊(上): https://goo.gl/TpJFWi]
----------------------------------------------
知道Facebook中64位舊人死亡後,我拜訪了他—一位已死朋友的未婚夫。
在紅茶之下,他慢慢說:「本來嗰晚會同佢求婚,但估唔到當日就發生意外...」
話說到嘴邊,語調轉向嗚咽:「上面啲建築用料全數倒塌,其中一支鋼筋...」
我再倒一杯紅茶,示意他難堪的話可略過。
他續說:「唯一安慰嘅係,佢臨終前Send咗一句『我願意』畀我。好奇妙呀可?」
他慢慢走到書櫃,拿出一本《星雲組曲》:「呢本書係我哋嘅媒人,因為借呢本書大家先相識,但諗返起,嗰日大家根本借唔到,或者個天知道我哋嘅結局,一早暗示咗我哋有緣冇份...只係我哋逆天而行...」
「我成日諗...如果唔係識到我...我唔係約佢食飯...就唔會有意外,慢慢我就覺得係自己害死佢!係我害死佢」他捉著我,愈說愈激動。
我說:「我明,面對Facebook嘅已死者,我都諗過好多可能性,或者自己做少少嘢,事實就會改變...
人類就係咁,喺冇法挽救嘅事上面,都想擔當罪人角色。因為已經冇嘢做到,唯有怪責自己。咁,自己仲會舒服啲。」
『自怨,也許是活著的人,其中一種自私』這一句,我留在心中。
言畢,我將「開一個Facebook Acc追蹤死者」的計劃與他分享。
最後他說:「講樣最諷刺嘅嘢你知,我係做建築嘅。本來我唔知點再面對啲工程,但係...我應該OK啦,謝謝你。希望,未婚妻嘅故事可以出現喺你嘅計劃。
」
單車,再次越過海岸線。
呢個月,我用盡大假,查探舊人嘅故事。
「我個仔之前做電影剪片,不過隱性心臟病,去得好突然,但無痛苦。」
「佢後生玩得太顛,個肝有事...冇耐就去咗啦...」
「Cancer,佢好叻,捱到最後一刻。」
「冇踢波啦...嗰年佢揀咗自殺....有上新聞,不過可能你冇留意啦...」
「可唔可以唔講。」
「I mean你可唔可以唔好問。」
Facebook之中,追縱者愈來愈多,一個月內收到不同Inbox,由我本身的64人變成654人。如果親人同意,我都想為每個死者打一篇故事。
故事慢慢多,死人也慢慢多。
坊間開始對它多了一個稱呼—《Facebook生死冊》
------------ ----
一年過去,300天的傳播,追縱人數已超越八萬人....別小看這個數字。
香港每年才死四萬多人。
而且出現很多自願者,幫忙覆PM,確認死訊,輯錄故事。
我自己?已把工作辭掉,邊做散工維持生活,專心打理《Facebook生死冊》,為死人服務。
------------ ----
五年過去,追縱人數超越五十萬。人數膨脹因為漸漸伸展到其他華文地區。Acc的操作亦開始複雜,Facebook很早留意到我們,知道理念後表示支持,特地為這個Acc加入很多搜尋功能。(令我與Zuckerberg食過一次High Tea.)
政府的『網絡現實化』計劃亦不了了之。
另外,出現了一個現象。開始有些將死之人,自行PM我們,並寫好自己的故事。
本來故事由我們編撰,角度還是濃濃暖意,
但由將死者自己執筆,卻真實得恐怖,對世界的不滿、朋友間的假情義、曾作的壞事,都沒掩飾地盡皆訴說。
對呀,因為人一死,再沒負擔,不顧形象,暢所欲言。
『臨死前的真實,令我反思,平時我們有多虛假。』
------------ ----
20年過去,自從追蹤了 Zuckerberg後,《Facebook生死冊》在世界各地都萌芽,追縱人數早就超乎想像。Facebook也沒落,YouTube已成404,但《Facebook生死冊》是一個概念,只要網絡還在,換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運行下。
很多政府想打《生死冊》的主意,但我與管理員們(已經偏佈全球)就是不從,寧願捱窮。
不知不覺,我已經50歲。
這個年齡,總會自問:
「咁就5字頭...究竟我仲有幾多年可以做好《生死冊》?」
在公園的長椅,我拿著叉雞飯,一邊看著《生死冊》的情況。
「也是時候找接班人了。」
回想起20年前,自己還是個一事無成的30歲頹男。想不到因為Facebook中的死者,改變了我整個人生。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上過《TIMES》封面。
在《生死冊》中,每個死者故事下,留言都是互舐傷口、圍爐取暖。
有時覺得「珍惜眼前人」這句很老套,因為一日在眼前,一日都不會珍惜。
但留言之內,總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能是朋友們相認,不相識的人應緣結合。
不能否認,人們的關係,因死而生。
人類總是因為別人的死亡,才點燃自己的生命。
我們就是如此可悲的生物。
紙飛機又在飛行。
我呼一口氣:「沒關係,終歸我也只是在努力掙扎罷了。我們也是,每個人也是。」
每天,總有人墜地。
今天,又要追蹤誰?
=======================
其他不存在的職業系列Album:https://goo.gl/xh4bbt
其中推薦:
《死亡剪片師》https://goo.gl/le9re9
《緣份修正老人》https://goo.gl/I2p3Ao
《死前通知員》https://goo.gl/jK49QO
Facebook生死冊(上): https://goo.gl/TpJFWi
===========================
PS. 因為小弟舊作《18歲的野比大雄》,有啲朋友話想睇,呢個係Google Doc Full Version (同出書內容一樣),有興趣可睇下
Link在此: https://goo.gl/oFbMWS
FOR懶鬼,PDF download: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dy9whj
Ig:cheungson88
*會慢慢Up嘢上去
單車技術改良班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Znen Cruise 125及Veracruz 125是由總部位於浙江台州的中能汽車集團所製造,該集團早於1987年成立,最初主要是代工生產電單車機器和零件,後期和國內外企業合作,生產自己的電單車品牌產品,到了2018年更收購了義大利老牌高端電單車廠Moto Morini,收購後便積極改良電單車品牌ZNEN的技術質素和外觀設計,同時自行生產電動電單車Modern;所以Znen Cruise 125 & Veracruz 125本身是中國製造,但技術支緩和設計顧問都是來自義大利團隊,說Znen Cruise 125 & Veracruz 125骨子裡擁有濃厚「意大利魂」一點不假。
「勝價比」就是優勢
Znen Cruise 及Veracruz 125 採用典型穩定125cc強制風冷單汽缸雙氣閥機器作為動力核心,配自動無段變速V型皮帶驅動,按照廠方提供的參數而言,最大馬力為5.40kw,而最大扭力是7.50Nm,中規中矩,作為一部代步「平地臺買餸車」來說,不驚喜是自然的事,但爆點在於售價,香港代理以「兩萬有找」心動價強推前後碟煞加CBS連動裝置的全新車就是驚喜所在,作為一部有意大利團隊作質素上的撐腰,又是零手落地全新車,確實是有「勝價比」優勢。如果你是一名優遊玩家或市區上班的實惠一族,可以考慮2019 Znen Cruise & Veracruz 125。
中國很多製造業者都按標準不斷進化,而在汽車和機車行業內更是磨拳擦掌,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2019 Znen Cruise就是近年最受海外市場歡迎的最佳例子。另外中能汽車又和佛山佛斯弟摩托車合作出品Fosti、Motowin和Fuxianda等品牌電單車。
中能汽車基於子公司Moto Morini的百年老牌背景,所以它們在意大利米蘭設有電單車研發中心和生產線。而當中的Moto Morini雙缸1200cc的傾角87度V型機器更是聞名歐洲的設計。優點在於其意大利百年工業DNA做支撐,所以Znen Cruise 125 & Veracruz 125不單有顏值同時也有實力,這些都是用家對Znen品牌的加分項目呢!
另外Znen品牌已取得ISO9000、ISO14001和OHSAS18001國際認證。所以ZNEN能夠在歐洲大陸打開自己的天地,也獲得歐洲用家的價廉物美稱譽。目前Znen產品有50%出口到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等100多個國家,在全球擁有400多個經銷商。
兩部綿羊均以廉價作招徠,加上零件及保養費經濟,對預算有限及喜歡復古羊的騎士有一定吸引力。不過要留意一點,兩部羊承傳意式綿羊特質,座椅較高,所以駕駛視線與正宗意大利羊相似,停車雙腳落地也難免有少少吊腳。此外,兩部綿羊仔都好輕,對於未熟練推車的新手來說,最大好處可操練推車技巧,萬一跌車都會因為車價廉宜可減輕心痛感覺。
Znen Veracru 125外觀設計傾向典雅設計,與時尚簡約圓渾Cruise,走另一風格。Veracruz與Cruise兩者同時採用電子噴注efi 125cc引擎,符合歐四廢氣排放的規格,屬入門及代步腳車的級別。
Znen Veracru 125 座位下可放一頂開面頭盔,而駕駛艙下亦有儲物箱及內置USB插頭,方便智能電話或其他電子充電。還有實用的平地台,可提升更大的載物能力。在掣動上,此Veracru 125採用前後碟剎後鼓剎車,前輪胎 110/70-12及後輪胎 120/70-12、前後LED指揮燈、LED尾燈、前六邊型的頭燈等等......。多邊型的咪錶備有指針式轉數錶及電子屏幕速度及油量顯示組合而成,簡潔清晰。
Znen Cruise 125座位下可放一頂開面頭盔,而駕駛艙下亦有儲物箱及內置USB插頭,方便智能電話或其他電子充電。還有實用的平地台,可提升更大的載物能力。在掣動上,此Cruise採用前後碟剎加CBS連動功能,對小綿羊來說,相當不俗。選用前輪胎 110/70-12及後輪胎 120/70-12、前後LED指揮燈、LED尾燈、前大圓復古頭燈等等......。咪錶由圓型指針式速度錶及電子油量錶組合而成,簡潔清晰。
兩部綿羊的車身好輕,對5呎6吋的編者來說她們的車身細小,扭軑好容易,所以轉向十分靈活,在交通擠塞下特別容易攝車罅,這是大部份細cc綿羊仔的共同特質。簡單來說兩部車除了高座姿外,同樣好容易操控。
但由於兩部車都是125cc排氣量,受到引擎容積所限,加速力並非這類綿羊仔的賣點,而我們一般都稱為「識行識走」,大概可應付市區代步的需要,以及給新手操車或日常粗用,隨處擺放亦因為低廉車價才不會造成提心吊膽,生怕車子被偷走。
雖然兩部車的規格大致相同,不過白色的Cruise卻採用平地台設定,運載力較佳,而Veracruz的地台隆起,如果要擺放類似小型行李箱的貨物不及Cruise方便。

單車技術改良班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媒體及各地代理大驚喜,這些花絮留待另一專題報導,今次主要集中介紹S22的體驗感。
今次編者出席S22發佈會的原因,是因為BRIDGESTONE香港代理知道我的舊款R6使用S21,所以叫我比較一下。老實講,認識編者既朋友都知道我的大車經驗很少,落場經驗更少,所以今次一下子跳上1000cc的超電,的確有點壓力,還有心中有個疑問,究竟這些街胎可否抵受200匹超電的壓力!
現在市場上有兩類輪胎,供高性能NK車及高性能跑車使用,分別是賽車場專用輪胎,這些輪胎有少量胎紋,當然也有不少街道騎士使用。另一種是強調兼顧濕地及乾地的街胎,例如S21及新款S22。
那麼賽車胎與街胎有甚麼分別?的而且確賽車胎有超強咬地力,給車手在賽道大傾角壓彎的時候,大油門轟出彎道都輕易打滑,用來爭取一分一秒,可是這類輪胎的損耗速度十分驚人,玩起來好像燒銀紙。
另外,賽車胎要求極高的工作溫度,在賽道上凍車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胎毡保溫80度以上,即使街道騎士在炎熱的天氣不斷駕駛,車速是無法產生足夠磨擦力加熱輪胎,胎溫最高只有40-50度左右,換句話輪胎長期在工作溫度以下,再加上賽車輪胎冷卻速度很快,要是在冬天使用,騎士駕駛了一段時間後座下聊天,然後再駕駛,如果不小心大油門加速,輪胎打滑好多時候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還有賽車輪胎變質速度快,就算沒多大耗損,使用後擺放兩三個月,再經過日曬雨淋,冷縮熱脹,咬地性能出現明顯下跌,還有賽車輪胎的排水性能欠奉,路面稍稍濕很容易導致打滑,對一般騎士來講不適合使用。當然啦,對一些資深及因損耗而勤換輪胎的騎士來說,是可以掌握賽車輪胎的特性,但對一般騎,例如編者這類偶然才駕駛,又無需爭取一分一秒的騎士來說,街胎是比較適合。
因為街胎比較耐用,變質速度慢,工作溫度下跌速度慢,最重要工作溫度要求遠低於賽車胎,又有很好的排水性能,所以這類輪不僅適合返工放工,偶然放縱一下都可以。
新款S22採用非對稱設計,與S21相同,前胎有三段膠質,尾胎為五段,中間膠質較硬,目的是耐磨,因為胎中央是常用位置,愈近胎邊緣的膠質越軟,目的是讓輪胎盡快達到工作溫度,提升過彎咬地力及騎士安全。至於S22有甚麼改良?本誌已翻譯廠方提供的介紹,讀者可以細閱。
介紹了大量S22的資料後,是時候出去MotoGP場體驗一下S22,由於試駕人數比較多,所以廠方把我們劃分A、B、C組,全日每人有六節試駕,每節15分鐘,早上、中午各三節,時間非常充足。第一節有專人帶領,而帶領我們是獲得2000年及2002年WSBK世界冠軍艾華仕(Colin Edwards),還有英國BSB超電冠軍JOSH BROKE。可以跟著他們的車尾,編者的心情極度興奮。
駕駛當天早上,溫度只有9度,中午上升至16度,所以早上低溫對輪胎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這是街胎,所以廠方不會使用胎毡加熱,否則破懷街胎的理念。然而賽車場的速度較街道高,又沒有塞車,大直路及出彎後可以大油門加速,基本上不用一圈便可以讓S22達到工作溫度,再者編者的車速不算高,所以S22對我來說綽綽有餘。
畢竟編者落場經驗少,對Jerez賽車場的彎道不熟識,因此第一及第二節開得很保守,盡量提早縮油入彎,出彎後讓車子動直才大油門加速,順道向其他歐洲媒體試車員偷師,留意他們的線位及煞車點,因為他們真的好快,傾角又低又遲煞車,還以為他們使用賽車輪胎。
其實Jerez賽車場不算高速賽道,大部份彎道是2及3檔彎,對我這種超喜歡嘆彎的騎士來說,這裡簡直是嘆彎樂園。而我自已的最快直路車速只有240km/h左右,可是最快的試車手達到270-280km/h。
說了那麼久,好像沒有提及S22的性能。沒錯,其實玩了一整天,很多時候已經忘掉正在使用街胎,又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及車速沒有必要用賽車輪胎,另外一個原因是信心來自朝早第一節,通過最後一個彎道,這是從4檔拖至2檔的彎道,是這個賽車場最慢速度及最大過彎傾角的彎道,出彎後加速可升到5檔,去到直路煞車點自己的最高車速只有大概220km/h,快的試車手達到260km/h。
可是在這個嘆彎及加速過程中,就算天氣只有大概9度,前、後胎沒有怪異行為,壓低車子及大油門加速,輪胎都沒有打滑,這或多或少是因為車子的TC(循跡系統)協助控制油門;另外還有一個上坡的大左彎及大右盲彎,呢兩個彎可以加速及磨包j轟上山,感覺超爽,而條胎是咬住入彎,所以給我愈開愈快的信心。
那麼S21與S22在性能上有甚麼分別?老實說,對我來說要比較有點困難,首先自己的舊款R6與S21開了不超過10次,車速不高,再者用不著輪胎邊緣過彎,因此S21對我來說是足夠有餘,只是今次體驗S22後,的確已經決定換胎。此外,感覺S22的前胎轉向反應較S21靈活,這可能跟新車的性能跟自己的舊款R6有關,然而尾胎的轉向反應分別不大。編者也曾經在街道大雨下使用S21,排水效能給我莫大信心,雖然今次無緣在賽道體驗S22的濕地性能,但按照廠方的說法,理論上較S21佳。
